设计尊重自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导读】本文从景观生态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并以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摘要]本文从景观生态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并以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景观生态;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景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视觉、美学意义,也包括生态意义,文化意义等。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而景观规划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当代一系列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了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危机,还有整个地球的危机。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设计师们在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开始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们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
"设计尊重自然"这一概念引起了设计师们的共鸣。
景观的概念之中融入了生态的思想,景观规划设计也逐步与生态设计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了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兴起,也引起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1 景观生态思想"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科学家们利用航片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
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
它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
始于30年代而兴于80年代的景观生态学则为解决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从而使景观的生态规划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景观生态规划时代。
景观生态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
而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其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比如景观大道、城市广场、郊野"自然公园"、住宅绿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等等,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
所以,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
生态设计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1地方性: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
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
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
(2)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生态设计告诉我们,设计形式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
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3)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
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
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对它们的使用也是有限度的。
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能量,生态设计强调首先是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
其次,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
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带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
再次,对于废弃的土地、原有的材料重新利用,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最后,对于资源的利用采用循环再生的利用方式,例如恢复城市湿地、恢复被填去的水系。
2.3 让自然做功: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等。
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2.4 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大自然的神奇的变化和生命现象。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生态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
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而生态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
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设计的问题。
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设计的内容。
所以,从本质上讲,生态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一个大的前提,而实际操作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划对象不同,特点不同,规划设计方法也不同。
以下就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为例,作进一步的探讨。
3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景观的特点主要是首先城市是人工生态环境,是人类的聚居地,提供人们居住的场所,它的物质能量的流动既包括人流又包括物流。
其次,城市又是自然生态环境,它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最后,城市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必须和睦相处,城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针对人类人居环境的具体物质形态和城市发展,学者们提出过"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未来城市发展模式,有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性,有的还只是停留在美好的设想阶段。
例如"山水城市" v是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
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很有限,但是表达了追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好境界。
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鲍世行认为"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胡俊认为"山水城市倡导在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的巧妙融合"。
山水城市的特色是使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规划立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追求相契合的山环水绕的形意境界,继承中国城市发展数千年的特色和传统。
生态城市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看待城市,生态城市理论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和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其诞生之时,就得到人们的重视。
王如松等在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生态城镇、生态村建设的的研究,王如松等(1994)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
这些城市发展模式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也有很多城市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的尝试,比如恢复城市湿地、再现城市森林、拆除旧房建设绿地等等。
进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借鉴以下几条策略。
3.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
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
城市的存在离不开区域自然山水格局,城市的迷人魅力和独特个性的创造也离不开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
"三面云山一面城"、"半城山色半城湖"是杭州的写照,优美的湖光山色造就了杭州的人间天堂;南京这座城市由于石城"虎踞"钟山"龙蟠"的独特地形地貌,而具有了非凡的气势;"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山水与城市的有机结合是历史形成的桂林城市特色空间的突出特征。
延承传统空间特色,构建现代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现代山水环境的城市空间应是城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观念。
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失去生存的基础,乃至失去生命。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