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多数票决策实现均衡需要符合的条件: 第一,投票者具有单峰形偏好,即投票者可 以将付诸表决的不同的方案加以排序,只出 现一个极值(峰)。 第二,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两进行投票表决 的,以获胜次数最多的方案为最后的决策。
假定三个投票者I、II、III,投票表决A、B、C三个 提案:
效 用 效 用 效 用
A]
B]
C]
A]
B]
C]
A]
B]
C]
I的评价:A>B >C II的评价:C>B>A III的评价:B>C>A 采用两两对决方案: 采用两两对决方案: (1)对A和B表决,II和III都认为B优于A,于是投B (2)对B和C表决,I和III都认为B优于C,于是B胜
假定三个投票者I、III偏好不变,II偏好变为如下图形式: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财政支出效率包括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 效率。 (一)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效率 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际上强调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 资源配置的结合。
资源配置
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
私人提供
政府提供
市场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多少合理
提高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效率,财政部门 必须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财政支出来源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第二,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 规定。 第三,公共部门是非营利部门,不以追求利 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第四,财政资金的安排具有透明度。 第五,要体现财政民主性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收入法) 根据政府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 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 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 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 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注:该方法不适用于成本—收益不能用货 币量化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评价。 (如国防支出、教育支出、文科卫支出等)
1.净现值。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内,将所有成本 和所有效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成本现值和效 益现值,公式如下:
NPV = ∑
t =0 n
(1 + r )
Bt
t
−∑
t =0
n
(1 + r )
Ct
t
2.收益成本比率。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内,计算所 有收益现值与成本现值之比,公式如下:
BCR = ∑
四、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决策程序 (一)直接民主决策 全体公民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 决策。 (二)间接民主决策 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授权这些代表代表 选民作出公共决策。
五、投票规则
(一)一致性规则 投票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 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二)投票多数性规则 投票的多数性规则是指: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 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
二、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作为一个政治过程,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 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一)立宪阶段 公共选择要决定公共品的决定规则,即决定按何种原则把社 会各成员的偏好加总起来,以确定社会需求的公共品的量, 按何种原则确定各阶层要负担的税收。 (二)立法阶段 如果是代议民主制,公共选择的主要内容是由民选议员们在 议会通过立法程序,讨论表决各种议案,这些议案涉及到从 投票人对公共品的偏好中确定出公共品的社会需求量,最后 通过的法案就是社会所需要的、政府将提供的公共品量。 (三)行政和司法阶段 即将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付之实施,执行立法阶段所通过的 各项决策。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 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 部门绩效是指使用财政支出的政府部门的财政年度 内的工作绩效。包括两层含义: (1)部门在财政资源配置上是否合理,财政资源 的使用是否实现相应的成果或收益。(如,政府是 修建大桥还是修公路;是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还是 中小学教育投入) (2)部门本身的工作绩效。 如是否完成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 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 具体单位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所产生的效益。
效 用 效 用 效Biblioteka 用A]B]C]
A]
B]
C]
A]
B]
C]
(1)对A和B表决,I和II都都投A的票,III投B得票,于是A 胜出。 (2)对B和C表决,I和III都投B的票,II投C的票,于是B胜 出。 (3)对A和C投票, II和III都投C的票,I投A的票,于是C胜出。 此时出现,A>B,B>C,C>A循环投票,公共政策不能产 生一个稳定的结果,这种情况被称为投票悖论。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内涵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 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政治市场。认为在政治市场 上的选民、利益集团如同经济市场上的消费者,政 治家、官员如同经济市场上的供给者,民主选票如 同经济市场上的货币选票,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 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和法律。 公共选择是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 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 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是指将政府部门看做提 供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在资源配置既 定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内部组织管理,提供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实现财政支出 效率最大化。
二、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 和间接效益。 直接效益:如支农支出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农村 医疗保险对农民看病难的影响;经济建设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政府4万亿的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等。 间接效益:如行政性支出对居民的影响。 内源性效益包括三个方面: (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如总量是否与经济发展匹配) (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如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3)财政支出项目效益(财政支出用于高铁建设是否合理 等)
t =0 n
(1 + r )
Bt
n t
/∑
t =0
(1 + r )
Ct
t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又称最低成本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又称最低成本法) 它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被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 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 因而,最低费用法是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 而效益不易计算的支出项目。 如:教育、卫生、文化、以及军事等支出。 (三)因素分析平分法 将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 将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 将投入和产出比进行计算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将投入和产出比进行计算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二、财政监督
(一)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1.财政监督主体:各级财政部门等 2.财政监督范围: (1)预算监督 (2)税务监督 (3)国有资产监督 (4)财务会计监督 (5)预算外资金监督 (二)财政监督流程和财政监督方式 1.财政监督流程:检查、调查、建议与反映 2.财政监督方式: (1)日常监督检查 (2)专项监督检查 (3)个案检查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财政法制化与财政监督
第一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效率与效益的区别和联系 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人工作量,强调数量和质量。 效率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统运转后所产生实际效果和利益。它反 效益 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利益 和社会利益。 有效率不一定会有效益,更不一定会产生经济效益。如工作 效率很高,但耗费很大时,其经济效益无法保证,但没有效 率就一定没有效益。 经济效率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成 经济效率 本的基础上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效 率还可表示一种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一状态下, 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 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坏。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效用与费用之间的 比较。
第三节 财政法制化与财政监督
一、财政法制化
财政的法制化建设包括内容:
1.财政立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 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财政法律法规的活动。 2 2.财政执法。是指国家的财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在领导、组织和管理财政工作的过程中,实施法律、行政法 规、财政规章等财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3.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 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 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 申请,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 律制度。
三、公共选择的起因
(一)对公共品的偏好显示问题 社会成员的偏好有差异,公众对公共品的品种、质 量、数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从个人偏好得 出一个集体的偏好就成为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二)信息问题 不存在一个万事皆知的政府。 (三)交易费用问题 交易费用的存在阻碍着外在性市场的建立和运行, 使得外在性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