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教案汇编

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教案汇编

【教材分析】
金属与水的反应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本节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

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

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学生情况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

(2)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2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实验现象;
掌握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了解钠的保存方法以及钠着火的扑灭方法,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钠与水的实验,提高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能力。

(2)通过思考题的练习以及回答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以及钠的保存与着火扑灭方法的学习,增强实验安全意
识,提高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教学方法、策略】在讲授金属钠化学性质中涉及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那就是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具体实验内容: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如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小块(约黄豆粒大的)。

钠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反应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儿中得到升华。

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讲要求:取、擦、切、放。

学生分成四组(圆围型)分别
按要求做。

汇总现象结果
现象总结:浮、熔、动、红
另外,还出现了学生无法解释的现象:
(1) 钠与水反应时,钠的周围有白雾。

(2) 钠与水剧烈反应时有大量的黑烟。

(3) 钠球儿本应四处游动,却有时贴在烧杯的内壁不动。

同学们总结的结论按教材要求已经很全面了。

然而对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切合实际满足学生的
好奇心,还是避其锐锋,留有悬念呢?
点评:学生能发现问题,此时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使大多数同学对老师有偏见(你不会),也会让学生有种不满足感,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此时就要求教师见多识广,博览群
书,以一桶流动水的知识去满足一杯水的需要。

而且把握住课堂的大方向,循序引导解决问题。

解释(1):此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另有少量氢气燃烧生成的水蒸气,这一条学生很容易接受。

解释(2):我必须请问此小组的主刀人”说明你在将钠放入水中之前忘了什么?他想了想,竟红着脸告诉同学们没有擦”的过程。

我就鼓励学生顺藤摸瓜”找到了病症的根源。

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原来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引燃了沾在钠表面上的煤油,而黑烟恰恰是煤油燃烧产生的。

出事”的学生满意了,大家脸上的微笑代表了一切,求真儿的天性得到了满足。

点评: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事实为依据,见多识广,应急能力强,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因势利导,激活想象力,挖掘潜能力。

解释(3):问钠球四处游动的原因(从钠球受力的情况来分析)。

甲生:产生了氢气推动钠球四处游动。

乙生:钠球受到了不平衡力的作用,致使它四处游动。

问:为什么有时贴在烧杯的内壁不动呢?
丙生:气体对钠球的推动力和器壁的作用力平衡,导致钠球静止不动。

点评:学科间的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动作用。

这样就解决了这节课的主要问题,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及时让学生完成钠与某些盐溶液
的反应。

如: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氯化铁溶液中,氯化铵溶液中,通过现象及时提醒学生钠的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碱不存在于盐溶液中,将继续反应,建议先分步写,然后再综合写方程式,从而很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也真正地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上面有提到生成了气体,从钠和水的的三种元素,我们可以先来推测一下这种气体是什么
呢?可能是氢气和氧气两种,下面就让我们来检验这种气体是什么呢?
操作:在250ml的烧杯中加入水,水离杯口约1cm,将一支充满水的小试管倒着放入烧杯中,注意试管底部不能有气泡。

将小试管慢慢提起至试管口位于液面下0 • 5~1cm处,注意不要使试管口露出水面。

用镊子夹住一块绿豆大小的钠,迅速使钠进入倒放在水里的试管。

等试管中气体已经收集满时,把试管倒着移近酒精灯点燃,同学们会听到噗的一声,判断这是氢气。

在这里如果是氧气会有助燃效果,所以用点燃来检验气体。

结论:2Na+2H 2 O===2NaOH+H (2Na+2H 2 0==2Na++2O+H 2 T)
课后点评:
通过金属钠的教学,首先在课堂气氛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亲手参与是感性知
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基础,这样才能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理论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与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这节实验教学,感受很深,感想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这一堂课,我感觉深刻。

学生的潜能太大了,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太强烈了,我
们做老师的如果对之加以忽视,是对学生潜能的巨大浪费。

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
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可行的。

另外,还出现了学生无法解释的现象:
(1) 钠与水反应时,钠的周围有白雾。

(2) 钠与水剧烈反应时有大量的黑烟。

(3) 钠球儿本应四处游动,却有时贴在烧杯的内壁不动。

同学们总结的结论按教材要求已经很全面了。

然而对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切合实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是避其锐锋,留有悬念呢?
点评:学生能发现问题,此时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使大多数同学对老师有偏见(你不会),也会让学生有种不满足感,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此时就要求教师见多识广,博览群书,以一桶流动水的知识去满足一杯水的需要。

而且把握住课堂的大方向,循序引导解决问题。

解释(1):此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另有少量氢气燃烧生成的水蒸气,这一条学生
很容易接受。

解释(2):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引燃了沾在钠表面上的煤油,而黑烟恰恰
是煤油燃烧产生的。

点评: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事实为依据,见多识广,应急能力强,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因势利导,激活想象力,挖掘潜能力。

解释(3):问钠球四处游动的原因(从钠球受力的情况来分析)。

甲生:产生了气体推动钠球四处游动。

乙生:钠球受到了不平衡力的作用,致使它四处游动。

问:为什么有时贴在烧杯的内壁不动呢?
丙生:气体对钠球的推动力和器壁的作用力平衡,导致钠球静止不动。

点评:学科间的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动作用。

上面提到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气体这样就解决了这节课的主要问题,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及时让学生完成钠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如: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氯化铁溶液中,氯化铵溶液中, 通过现象及时提醒学生钠的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碱不存在于盐溶液中,将继续反应,建议先分步写,然后再综合写方程式,从而很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也真正地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课后点评:
通过金属钠的教学,首先在课堂气氛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亲手参与是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基础,这样才能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理论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与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这节实验教学,感受很深,感想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这一堂课,我感觉深刻。

学生的潜能太大了,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太强烈了,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对之加以忽视,是对学生潜能的巨大浪费。

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可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