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世界上最开放的文字、最美丽的文字、最鲜活的文字、最丰富的文字,最稳定的文字、最规范的文字、最效率的文字。
然而,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愚昧,落后与挨打,严重地掩盖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巨大光辉,许多人把中国近代的积弱积贫与汉字与汉文化相联系,把汉字与旧礼教、科举八股、愚民政策相关联,并极端地认为“汉字不亡,中国必亡”。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古老的汉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浴火重生,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又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又重新建立起来了。
现在我们站在历史与科学的高度,全面地、深刻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汉字的基本特性,并把汉字的价值优势归纳为以下八条:一、强大的历史承继功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汉字的字形逐渐由图形演化为笔画,由象形演化为象征,由直接演化为间接,由具体演化为抽象,由简单演化为复杂。
汉字的字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
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
古人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然后,由“文”逐渐演化为“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与繁衍。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汉字具有相当高的内敛性和稳定性,现在的中国人可以琅琅上口地读2000年前诗人屈原的楚词。
而英文具有相当高的发散性和不稳定性,它直到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英国人读300前莎士比亚的原著仍困难重重。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几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蕴藏着大量的历史要素、科技成果、生活经验等,为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无穷的知识源泉。
二、强大的信息蕴藏功能汉字或方块字采用八类笔画(横、竖、撇、点、捺、挑、厥、沟)构成汉字的偏旁部首,再用多种方式构成汉字,汉字的形成就是八类笔画按照一定的方式在平面上进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它类似于二维码;拼音字就是把几十个字母(如英文有26个字母)按照一定的方式在线性上进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它类似于条形码(或一维码)。
方块字属于平面符号(或二维符号),拼音字属于线性符号(或一维符号),显然,二维符号的信息量要远大于一维符号的信息量,就像二维码所含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条形码(即一维码)的信息量。
英语是从字母到单词,只有一次组合;而汉语从笔画到汉字,再到单词,是两次组合。
汉字偏旁相当于字母,单个汉字相当于单词。
一个汉字所占空间比一个单词小,汉字构字部件有1000多个,其中表义的形旁有200个,表声的声旁800多个,按左右与上下两种结构组字就可以轻松组合成200×800×2=320000个汉字。
实际上,常用汉字只需3500个,《新华字典》收录的汉字为11200个。
而其他语言的构字元素少得可怜:26个英文字母、26个法语字母、29个西班牙语字母……,如此少的字母怎么和汉字的构字元素相比?显然,汉语比英语多了一次组合,所以可以组合出更准确、更丰富的词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事物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用以描述事物的词汇也必然越来越增多。
人类目前面临着知识爆炸的问题,各种新生事物及相关知识层出不穷,特别是专业化知识的高速发展,各种专业性名词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现在,英语词汇量已突破100万,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
据统计,英语每年还有1至2万的新词产生,而且英语的新词汇与原有词汇的关联很小。
例如,医学领域的肺尘病(或矽肺病),英语单词的结构是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一共有45个英文字母,而汉字中的“肺尘病”,中国人即使不是医学专业的,没看过相关词汇解释,也能推测出这个中文词的大概意思。
相比之下,汉语不必造新字,仅靠现有汉字组新词即可,如博客、微信、微博等。
即使创造出一些专业性的词汇(例如,化学元素名称和有机物名称),也容易根据新字的偏旁来进行大概的理解。
目前,所有字母性或拼音性文字都面临着文字体系全面崩溃的危机,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受知识爆炸问题困扰的语言,其信息容量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远非拼音字能够比拟的。
三、强大的交流传递功能汉字高效的交流传递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1、快速的阅读功能汉字的快速阅读功能主要是因为:第一,汉字属于平面结构的文字,而非线性结构的文字,具有较强的聚焦性,易使目力集中,使视线准确地聚于最佳点;第二,汉字的字形结构紧凑,字型短,使每次注视单词的覆盖率高;第三,汉字呈等距离排列,可使视线的移动保持规则化,眼睛不容易疲劳;第四,汉字属于象形字,看汉字犹如看图画,直观而形象,容易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不仅眼睛的反应速度快,而且印象深刻,记忆持久;第五,拼音文字通常要经过大脑的语言区才能进入思维区,而汉字由于直观而形象、视觉分辨率高、视差性强、信息量大、冗余度大,可以不经过大脑的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维区,以形传意,很容易“一目十行”。
因此从视觉生理来看,汉字易县于高速阅读。
有研究证实,汉字的识读速度至少是英文的1.6倍。
2、快速的表达功能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声调,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
普通话有20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声音种类可达20×39×4=3120个,普通话中真正用到的是1200个声音。
所以,中国的普通话想表达1200个事物,只需1个声音,耗时1/4秒。
在语言的同声翻译中,往往是汉语已经说完了,英语还没有说完。
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
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要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表达速度更快。
而且汉字的发音往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比英语更清晰、更响亮,让人快速接受且记忆深刻。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等,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提炼,保持着韵律和音调上的有效配合,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津津有味。
3、高效的存贮功能汉字的键盘输入问题解决了,其电脑输入甚至比英文的输入速度还快;汉字的存贮效率比英文高,同样内容的一篇文章,中文比英文占的存贮空间要小得多;据统计,印刷相同内容的文字,汉字本是俄文本的五分之一;随着新事物及其相关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拼音字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冗长,其存贮效率将会进一步大幅度地下降;由于汉字的内敛性与稳定性,每个汉字本身的涵义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漂移,因此现代的中国人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解读几千年以前的历史文档,而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严重的失真性解读。
相反,由于拼音字的发散性与不稳定性,每个文字本身的涵义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漂移,因此现代的欧洲人无法清晰而准确地解读几百年以前的历史文档。
四、强大的民族凝聚功能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汉字的形成经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方式,汉字来源于古代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又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了中国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中国人许多的独特的审美标准、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融合在汉字之中,反过来,人们通过汉字的使用,又强化了中国人共同的审美标准、道德准则、价值观念。
例如,“孝”字的早期金文是一个小孩儿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
汉字是一种“超方言”文字,不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而能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种独特性,使得汉字能够成为让各方言区的人们共享的工具。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地域极为广阔的多方言国家,虽然大家互相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官方书写文字,听不懂,写下来不就懂了?长久以往地发展,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分裂,如春秋战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仍能维持统一,或者说即使分裂,中华民族各人民心里仍然热切渴望着统一。
统一价值论认为:文化是社会意识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或者说,文化就是规范性的社会意识;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有其相对独立的特性,并对文化或社会意识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
一个国家分裂以后,如果再发生文字方面的分裂,那么,这种分裂将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此时两个国家再无统一的内在动力,并最终彻底分裂出去。
因此国学大师任继愈说过,汉字对维护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统一起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汉字,中国就是另一个欧洲。
欧洲有45个国家,而几乎同样大小的中国却是大一统。
究其原因,文字的作用非同小可。
古代的罗马帝国统一了大半个欧洲,但灭亡后,欧洲立马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各个国家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拼音字母,由于长时间无法统一,各国逐渐用字母来拼写本国的“方言”,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面语言,分裂愈久,各国的书面语言相差愈大,最终形成了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等,这个时候,文字方面的差异又反过来强化和放大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或社会意识差异,不同国家之间再无统一的内在动力,欧洲就不可避免分裂成许多国家了,再想统一已经是难上加难。
五、强大的文化融合功能汉字体系有海纳百川的雄伟气魄,能够充分融合其它文字的合理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完美的翻译功能实践表明:国外无论多么复杂、怪异的文化典籍、宗教经文、文学作品,都可以准确地翻译成汉语,而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却无法翻译成英语。
这种现象说明:汉语能够表达英语等其它语言能够表达的任何思想,而英语等其它语言未必能够表达汉语所能够表达的思想。
也就是说,英语是有严重缺陷的,而汉语就完美多了,它能用更少的字表达更丰富的思想。
正是因为汉字这种强大而完美的翻译功能,使汉文化能够充分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字或外来文化的的优秀成果;同时,正是因为汉字这种强大而完美的翻译功能,向外界展示出自己虚怀若谷的胸怀,使外来的优秀文化(如印度的佛教、西方的科学技术)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2、精华的吸收功能在中国古代时期,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各种社会事物通常比较简单、静态、孤立,与此相适应的汉语“文言文”表现出简单性、静态性和孤立性的基本特征。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事物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文言文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进行了“白话文”改造,这种改造充分吸收了西方语言的合理元素。
例如,文言文通常以单音词为主,标点符号太少,短句较多,语句简单,书写笔划多,难以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动态性和关联性;白话文吸收了西方语言的标点符号,增加了双音词,扩展了句子的长度,简化了书写笔划,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