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2018年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2018年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2018年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是不二之选。

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仅存的硕果是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而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起到保密作用。

《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

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

中国印章图案最初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是篆书,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

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呈方块状。

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

《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

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龙或龟。

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

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钮为虎钮。

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

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信宝、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信宝、行宝是白玉制。

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

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册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

《大明会典》中记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

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

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制作了五方印玺。

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

1949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圆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

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

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臵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

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时期,为保证写在竹简上文字的保密性而使用封泥,“钤印”应运而生。

B.“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称为“印”,明清时期皇后、亲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

C.我国古代正式印章采用方形,主要是由印章上汉字的篆书、隶书等字体决定的。

D.明清前各朝代对印章的规格、尺寸、材质都有明确规定,明清时代的规定更具体严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官印的形状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官印的演变与发展。

B.文章以我国官印“由方变圆”的演变为论题,阐述了不同的形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C.在论述过程中使用很多具体可考的实例,增强了材料的权威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D.对于官印形状,文章先综述观点,接着介绍印章起源,最后分析“由方变圆”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要根据一方文物印章推断其使用者,其材质、尺寸、印钮等细处特征均是重要参照。

B.明初,宝玺需要做出之宝、信宝、行宝等三种类型以供使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玺用途不同。

C.如果不打破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的结构,我国第一枚圆形官印的出现时间或许会推迟。

D.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一度是方形的,1955年后“由方变圆”,所有政府机关印章随之统一改成圆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题。

喀秋莎田洪波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

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嘻闹起来。

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

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

这是一支由多数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

当初,他们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

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安德烈现在觉得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

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

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3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动向。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

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动。

大家的笑容开始收紧了: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瞪大了眼睛。

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

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污神圣的喀秋莎!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

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凛然着一张脸拿起了望远镜。

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

让安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

他的声音听上去很绝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不挺身而出了。

瓦西里缓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

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你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膛。

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

安德烈杀红了眼,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

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莎的旋律还在飘扬。

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静。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匐伏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作了铺垫。

B.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C.小说善于使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D.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国的青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5.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5分)6.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7~9小题。

材料一: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

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

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

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

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材料二: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