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20年(政府版)
黄梅戏艺术节特别栏目策划方案
安庆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
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宣传主管部门领导要求,安庆广播电视台在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围绕“艺术节20周年”这个主题,开办一档特别栏目。
为此,提出如下策划方案:
一、总体思路:
1、这档栏目是市委、市政府和宣传主管部门领导要求创办的,直接目的自然还是为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营造浓烈的氛围。
要以最好效果完成这一政治任务,按照电视节目受众规律,应当开办一档每天都要推出的日播栏目。
2、关于这档栏目,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为应景的特别节目,仅仅为了营造氛围,采取低成本方式,仅抽出2名编辑制作即可,将历史资料选编制作成节目,反复选编、反复重播。
二是做为一项大工程,立足于“中国(安庆)”的高度,专门抽出十几名编采人员进行编辑、外采、再创作相结合,既完成市领导交给的政治任务,同时按电视常态栏目生产规律,并做为创优项目,加大投入,将20年历史进行全方位挖掘,为即将推出的黄梅戏频道积累节目资料和培养采编专业队伍。
我们倾向于后者,后者也应当有更多的观众。
3、自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以来这20年,有关艺术节的选题内容大致可以发掘的,主要有七届晚会节目、近百台整本新戏、活动组织
者和亲历见证者讲述历史背景、轶事趣闻,围绕这些可以做两类节目,一是经典节目选编,二是亲历人物访谈。
前者可做每周五档的常态节目,后者可做周六、周日版节目。
4、这20年也是黄梅戏走向市场的一个转折点和特殊历史阶段,本栏目可考虑将选题拓展延伸,包括这20年来为繁荣黄梅戏做出贡献的人物访谈、黄梅戏市场繁荣成就展示,甚至延伸至黄梅戏历史挖掘、黄梅戏戏迷活动成就等。
这些成就应当显示出与七届艺术节的因果关系。
上述内容,一部分可做为选题充实到节目中,还有一部分可做为周六、周日版的特别节目。
二、栏目名称:
《艺术节20年》(暂名),时长30分钟/档。
三、播出时间:
2012年4月1日—12月31日每晚21:00—21:30
只所以将栏目生存时间延至12月31日,是想借此机会,在今年第七届艺术节结束后,对本届艺术节成就接续展示,并将在栏目结束时推出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梅戏艺术节20周年纪实》和栏目收关节目——《艺术节20年》栏目告别晚会。
四、运作方案:
由于时间较紧,只能采取先易后难、先推出后完善、边策划边推出的阶段性播出办法。
初期(4—6月份)周一至周五版常态节目全部为历史资料选编,间插第七届艺术节活动筹备信息报道。
其中历史资料主要为前六届艺
术节节庆活动和晚会、整本戏节目选编。
周六、周日版可考虑从5月起开办《我要上艺术节》(第一季),即艺术节志愿者选拔赛。
中期(7—9月份)周一至周五版常态节目仍为历史资料选编,但在节目形态上可采取由专家串讲选评形式;并开设《艺术节进行时》,报道本届艺术节筹备进程和相关信息。
周六版推出带现场观众参与的大型谈话形态节目《艺术节见证人》,嘉宾主要是可以请进演播室的历届艺术节组织者、参与者和工作人员,让他们与曾经观看过节目的现场观众一起回忆当时的盛况和背后的轶事趣闻。
周日版推出竞技形态的节目《我要上艺术节》(第二季),即全国黄梅戏优秀戏迷选拔赛,选拔10名或更多的优胜者参加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大型晚会的节目表演。
节庆期(10—11月份)常态节目为《艺术节进行时》,全面介绍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筹备和活动情况,包括采访领导和艺术节相关活动组织者、演员等。
周六版推出外采形态的节目《艺术节见证人》,主要为曾经参加过前六届艺术节的领导、名人等,如方兆祥、汪石满、周公顺、王树勤、尚长荣、刘璐、周涛、江则理、韩再芬、孙桂元等。
周日版推出访谈形态的节目《黄梅留香岁月留声》,对这20年来活跃的著名黄梅戏艺术家进行专访,包括韩再芬、马兰、吴琼、吴亚玲、黄新德、杨俊、张辉等,为便于联系和提升节目亮点,可考虑请黄新德担任主持人,主持本档节目。
后期(12月份)全面介绍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的节目,周六版继续播出《艺术节见证人》,访谈人物主要是本届艺术节的领导、
组织者、参与者,周日版继续播出《黄梅留香岁月留声》。
最后一周将半年节目成果剪辑制作成五集大型系列片《黄梅戏艺术节20年纪实》,并于栏目落幕之日现场直播带有新闻态形式的晚会——《艺术节20年》栏目告别晚会。
五、工作日程:
第一阶段(3—5月份)
向市委宣传部领导汇报、完善方案。
与团市委(或者市妇联)领导共同策划筹备《我要上艺术节》(第一季)节目事宜。
召开《艺术节20年》栏目策划座谈会,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继续完善栏目策划方案、疏理选题线索。
聘请几位专家学者,组建栏目策划顾问班子。
分两个节目组同时录制4—6月份选编版的《艺术节20年》和《我要上艺术节》(第一季)节目。
公开征集曾亲历过历届艺术节的工作人员和群众见证人,接受参加《我要上艺术节》(第二季)的戏迷报名。
这一阶段除固定2名责任编辑、1名剧务分别承担常态节目和活动组织外,其余人员临时调配。
第二阶段(6—9月份)
录制专家串讲版的《艺术节20年》节目。
进行《我要上艺术节》(第二季)戏迷赛海选。
六、七月份分两个节目组同时录制《我要上艺术节》(戏迷赛)
和《艺术节见证人》(演播室谈话版)的节目。
八、九月份赴全国各地录制《艺术节见证人》(外采版)和《黄梅留香岁月留声》节目。
这一阶段大约需要2名执行制片人、2名编导、1名剧务、6名采摄和后期制作(统一调配)。
第三阶段(10—11月份)
采制播出第七届艺术节活动筹备情况和节庆活动全面情况。
这一阶段大约需要责任编辑1名、编采制作人员3名。
第四阶段(12月份)
剪辑录制后期《艺术节20年》和《艺术节见证人》节目。
剪辑制作《黄梅戏艺术节20年纪实》系列片。
录制《艺术节20年》栏目告别晚会。
这一阶段分两个节目组(节目组、晚会组),大约需要2名责任编辑、3名编辑(编导),摄像制作临时调配。
六、寻求支持:
1、《我要上艺术节》(第一季)需要团市委(或者市妇联)和各大中院校的支持。
2、《艺术节见证人》外采版的访谈嘉宾,一部分是省、部、市领导,还有一部分央视和艺术界名人,需要市委宣传部领导出面(我们联系,领导陪同)。
3、因本节目经费开支太多,除本台常态节目采制一般性经费开支外,尚需争取市里给予100万元的经费补贴,具体项目如下:
(1)《黄梅留香岁月留声》节目主持黄新德劳务费5万元(每期5000元)。
(2)先后需要组织三个节目组,分赴合肥(方兆祥、汪石满、王树勤及后来组织几届艺术节的领导,时白林、吴亚玲等艺术界名人)、北京(尚长荣、吴琼、江则理、孙桂元、周涛及其他央视名人)、上海(马兰)、武汉(杨俊)、黄冈(张辉)、广州(袁枚)、深圳(刘云程)等地采摄,需要大量经费,申请50万元。
(3)《我要上艺术节》(第2季)节目,来安庆参加节目制作的全国各地戏迷食宿费用5万元。
(4)两部大型系列片《黄梅戏艺术节20周年纪实》(5集)、《黄梅留香岁月留声》(15集)制作和在覆盖全球的江苏台国际频道业务联系和播出经费10万元。
(5)《艺术节20年》栏目告别晚会承办及邀请著名艺术家、演员车马费、食宿费和参加晚会表演的出场费共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