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建议

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建议

浅谈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摘要:水利作为项目居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首位,资金筹措是建设项目的基础,只有确定了资金筹措的可能性,才能使项目得可行性得以实现。

本文对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水利项目融资模式的建立带来一定的启示和
作用。

关键词: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搭建投融资平台的整体构架
中国经济的成功,是政府以“有形之手”主导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取得的成功,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交互发挥作用所取得的成功。

水利项目建设以公益性为主,没有政府的支持,项目融资将比较困难,但由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方较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资金和资信评估机构服务机构等单位。

作为投资者,为避免政府部门内多头管理,工作互相推诿,项目操作程序不规范的弊端,建议按照《公司法》迅速组建投融资平台,作为较为系统化、规范化的专门机构进行运作。

投融资公司负责采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多种渠道争取财政和社会资金,并通过资金和资产的集中可形成较大的资本,为筹资、融资、举债及还本付息提供资金担保,将政府单一投资转变为多元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二、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以短期融资来筹措流动资金,长期融资来筹措水利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有效地保持项目资金的流动性,增强项目的盈利能力。

根据融资用资相结合的原则,筹资人必须做出资本预算,比较筹集资金的各种使用方法,分析期望收益和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并就未来筹集资金的财务活动进行行性研究,依据筹资人的未来现金流动预测,尽可能合理地确定所需筹集资的数额。

公司通过利用政府授权范围内的资产、资产增量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资产经营活动,逐步建立起投资—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艰苦奋斗,使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待投融资平台初具规模后,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的条件保障
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公平的市场化环境是指各类资本能够在同样规则之下展开公平竞争的环境,该环境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地进入水利基础领域。

政府要改革现行水利项目不分性质、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投资管理办法。

水利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水利投融资公司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环境保护、项目规划及建设许可、土地使用等前期手续。

政府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统一各类市场主体准入的条件和标准,精简准入程序,打破市场主体准入的行政性壁垒和垄断经营,特别是经
营性水利项目要放松对企业和私人资本、外资等非政府资本进入的限制,治理好水利投融资软环境。

培育专业化机构和人才:政府、银行、信息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承包商和审计监督机构等一系列机构,他们向水利投融资有限公司提供的各种相关政策支持和具体专业化服务,在进行谈判时,需要比较复杂的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需建立谈判的专业队伍,提高谈判水平。

需要专业化机构和人才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政府管理决策人员了解项目融资的工作程序、运作方式、项目评估、可行性论证、招标文件编写、融资谈判要点等知识,少走弯路,因此要着重培养复合型、开拓型人才和专业化的机构,确保项目立项、签约、实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

培育壮大水利市场主体:水利投融资有限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可实现规模效益,创造一定条件后还可以上市,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使水利经营实体真正承担起保值增值的责任。

还要支持水利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水利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多种经营是水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选择,使多种经营成为企业获利的一个重要渠道。

实力壮大后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其它企业,实现资本的快速扩张。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完善水利投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规的配套落实工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bt 模式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而 bt 模式中法律关系、合同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融资监管难度大,bt 方在项目的建设标
准、变更、施工进度等方面因素,可能使得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bt 方也面临着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投资活动的周期性,以及时滞性等投融资风险,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 bt 模式中投融资、施工、监理、中介等环节中各主体的法律行为,使 bt 项目的实施更加规范,有章可循。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管模式:随着城市项目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直接参与的领域将逐渐减少,但政府的监管职能却应该不断加强。

项目建设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强化政府对水利投资的监管力度,依法监督管理。

对不同的资金类型和资金运用方式,要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并做好水利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同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审计机关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

建立项目投融资应对风险机制:项目融资谈判阶段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谈判和协商,合同中增加防范风险的条款,既要最大限度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能为贷款银行所接受。

在融资执行阶段,规避未来的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
技术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融资预防风险机制,使参与各方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黄忠全,施国庆.国外水利投融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2008,6:169-170.
[2]徐家贵,徐雪红.国内外典型水利投融资模式及启示[j].水利经济,2006(24):47-48.
[3]杨婷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t投融资模式的探析[j].金融经济,2006,6:7-13.
作者简介:周丽(1975-),工作单位:甘肃省水利厅工程地质建设公司,职称:会计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