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6庄暴见孟子网课精选

226庄暴见孟子网课精选


怎么样
其:表推测 庶几:差不多
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 乎色曰:
另一天
庄暴
合音词,之乎, 脸色
这件事
“寡人非能好先王 之乐也,直好世俗 之乐耳。”曰: “王之好

古代圣君
只是,通俗的,
取独
流行的
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 “ 可 得
闻 与? ”
通假,欤
一词多义
1.见 A庄暴见孟子 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召见,接见 C父子不相见 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 被
一词多义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 来,用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
一词多义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与“曲”相
对 C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 格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一词多义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E举大计亦死 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 占领
一词多义
以上三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分别 做“如”、“以”的宾语,前置。
规律总结:宾语前置的现象常常在疑问句 中出现
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以:把 以:把 于:在 于:在
4、省略句(举例)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治)乎! 他日,(孟子)见于王,(孟子)曰:“王尝语庄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 “到” 今义: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2、词类活用
1.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3.今王鼓乐于此 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称王
秦皇岛一中高二语文组
《孟子》简介
《孟子》共七篇,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 庸》合为“四书”。
庄暴见孟子
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王语暴(yù) 庶几 (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yuèlè) ,与人乐乐( yuèlè),
请允许我给大王 讲什么才是真正
的欢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 疾首蹙頞 而相
告 演奏,敲奏
全都头痛皱眉
头 互相议论
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 至于此极也!蹙:收紧 頞 :鼻梁
取独
怎么
我们落到这 样的地步啊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妻子儿女, 流离失散
像…一样
(这道理) 可以让我
听到吗
曰: “独乐 yuè 乐 lè ,与人 乐乐,孰乐 lè ? ”曰: “不若与
别人 一个人欣赏音乐
哪一种更快乐 不如
快乐 。乐yuè:名
作动,欣赏音乐 。
乐yuèlèl:è形容词,快

人(乐乐)。”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乐乐)。”“臣请为王言乐。
兴高采烈
而相告: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
大概 生病 怎么
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
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
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如果
名作动、称王。
就可以统一天
下了。
思考讨论
文章记叙了几次对话?哪一次应该是重点? 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子以好乐,有诸?” (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首发语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庄暴见孟子 句式
1、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
于: 被
2、倒装句——宾语前置
好乐何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打猎 田通畋: 打猎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日: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
羽旄:装饰着羽毛的旗子,指仪仗 。
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 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没有别的原 因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
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 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 然地得出结论。如写齐王的“变乎色”, 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 等。
庄暴见孟子 字词
1、古今异义
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第一层 “他日,见于王”——“今之乐犹古之乐 也”
第二层 “曰:‘可得闻与?’”——“不若与众” 第三层 “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
通过前两层的铺垫,孟子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 的论题中,在最后一层阐述了自己的治国观点。
主旨理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写作特色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 辩艺术。
1、借题发挥,循循导入。
2、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表达中心 比喻论证:用音乐欣赏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
论据。“独乐乐……不若与众”的比喻由“独” 不如与“人”,与“人”又与“少”不如与 “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 乐”,这就为中心论点“应与民同乐”设置了一 个前提。 对比论证:孟子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由于国君追 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 离子散,家破人亡,怨声载道的画面。紧接着又 为齐宣王描绘了另外一幅对比鲜明的“黎庶安乐” 图。通过对比自然归结出中心。
思考: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
用? 为全文引子。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
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 (制造悬念;反衬孟子论辩 术的高明)

思考讨论
文章的正文部分即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可 分为哪几层?这几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孰乐( lè) 可得闻与(yú) 疾首蹙頞 (cùè) 管籥(yuè)之音 见羽旄(máo)之美
庄暴见孟子,曰: “暴见 于王,王语 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
也。”
接见 被 告诉

回答
状后 王以好乐语暴
有以:有用来对答的
曰: “好乐何如? ”孟子曰: “王之 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