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方式
2.2 自然用户界面的类型
1、语音识别; 2、触摸屏; 3、手势识别; 4、眼动追踪; 5、触觉; 6、脑机接口。
2.3 脑机接口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为残疾人和老年人交流不方便问题 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选择方案。
脑机接口是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 的直接的交流和控制通道。通过这种通道,人就可以直接 通过脑来表达想法或操纵其他设备,而不需要通过语言或 肢体的动作,是一种全新的通信和控制方式。
自然交互技术的发展, 将使人机交互越来越接近真 实世界中人与物、人与人的交互。
a.微软公司开发的Kinect
b.Leap公司开发的Leap Motion
人机交互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持续向着以用户为中心、 交互方式更加直观的方向发展——自然用户界面。
2.1自然用户界面的优势
1、交互形式自然,降低认知负荷; 2、多感官并用,提高沉浸感; 3、多通道输入,降低使用人员的要求。
(1)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enntials, VEP) (2)事件相关电位P300 (3) 慢皮层电位(Slow Cortical potentials, SCPs ) (4) 心理作业
THANKS
2பைடு நூலகம்4脑机接口的研究现状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脑机接口的研究群体迅速壮 大。第一次和第二次脑机接口国际研讨会分别于1999 和2002召开。第一次会议有来自六个国家的22个研 究组参加,第二次会议有来自北美、欧洲和中国的38 个研究组参加。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家实验室实 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脑机接口。
2.4 脑机接口的研究现状
2、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NUI)
NUI 可以包含各种类型的交互, 但总体的思路是:用户不再用人工或机械 的中介手段输入,而是如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体进行交互的方式那样,与 计算机进行交互。 交互的方式更为直接, 包括触摸、手势、面部表情、语音 等更自然、更日常的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界面从注意力中逐渐消失,用户 和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在变小,用户的体验将更顺畅、更真实,如同在真实世界 中的互动。 另外,NUI 的使用对象是普通用户,他们有着不同的经验和思维方 式。因此,NUI 要和用户的先前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保持认知模式的连贯, 最大程度地降低认知摩擦。
智能时代下的人机交互
1、人机交互的发展
人机界面从最初的批处理界面(BI),也称作“无交互”的用户界面, 到后来的命 令行界面(CLI), 再到当下最受欢迎的图形用户界(GUI)面. 基于WIMP(Window, Icon, Menu, Point Device)范式而生的图形用户界面, 最早是由施乐公司在1970 年代研发, 并在1980年代被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深入研究进而推广. WIMP界面根 据隐喻进行设计, 凭借着语法极小化, 对象可视化和快速语义反馈等优点, 对人机 界面设计的影响长达40余年. 然而, 在信息这个大环境下, 通信技术充分发展, 信 息空间越发复杂, 任务的难度不断提升, 这与人们自身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接受 能力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使得人机交互过程中频繁发生交互障碍. 并且随着计算机 设备的多样化和新式交互技术的井喷式发展, 用户对交互信息的处理和系统的界面 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WIMP界面的局限性也逐渐的体现出来,自然用户 界面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