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作者:曹振龙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4年第07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测绘简易平面图》《解读地图》两课以后出现的。
在前两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平面地图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学习了如何在地图上测量并计算实际距离,判定地图方向,在地图上认识各种地理事物,解读地图上的地理信息……这些,为本课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这部分知识只是平面地理信息,它与地球的真实面目相去甚远。
本次教学内容的安排,既可以深化前两课的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为地球运动的学习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同时,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对学生有用的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充分利用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至少能利用一种方式(如: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学习从生活中找到的能够验证地球形状的证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能力。
③认识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能正确区别经线、纬线,至少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些经线、纬线的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④合作研究经度、纬度的划分规律,确认经度、纬度的读写方法。
⑤学会正确使用地球仪,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表任意地理事物的方位。
⑥至少能说出几处经纬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学生身边事物人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合作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主动参与认识地球仪,学会使用地球仪,并能动手制作简单的地球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感受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过程中付出的艰辛。
初步形成对地理知识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科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初一学年的学生恿维活跃,兴趣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强烈。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线、纬线的认识;经度、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
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
二、教材处理
1.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年龄阶段,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仍需要借助外在的直观影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获得大家的赞许。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实际情况,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向学生传递大量的有用信息,帮助学生认知。
寻找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多角度地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出一种研究性的、参与性的、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多,地理概念也多,这些知识是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兴趣的基础。
因此,合理地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十分重要。
为此,我对教学内容做如下安排:
①从教材19页的模拟经纬网活动人手,对活动加以改动,引进本次教学活动内容。
②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和从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人手,认识地球的形状。
③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介绍地球的大小。
④对比研究,引出地球仪。
⑤从赤道人手,利用地球仪逐步认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合作研究它们的特点和划分规律,讨论经纬网的作用。
⑥制作地球仪,激发学生认识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确立
初一学生对具体的地理事物、直观的影像信息接受起来较容易。
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地球仪直观教具等手段,把大量的直观影像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加工,以此来认知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
在教学中,不时地采用讨论法、发现法、读图分析法,从现象的分析人手,逐步发现背后的规律,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r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不断的研究、探究、互相帮助、相互合作中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程序
1.新课程导入
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们来进行这样一个活动:
利用计算机模拟班级坐位,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操作计算机,在屏幕上任意点击坐位,相应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些他所熟悉的地理事物。
如: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河流、山川等等。
(活动大约进行5~10人次。
)
导语:大家介绍那么多地理事物,可见同学们非常喜欢深入生活,这很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同学很快就知道计算机所点击的是自己的坐位呢?(学生展开讨论,叙述自己的观点。
)
师:大家通过观察点击坐位的横排和竖列,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在图中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教室,要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我们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呢?天空中的飞机,海洋中的轮船,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人类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它是什么形状?要想了解这些知识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程吧。
2.新课程讲解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开门见山地试问:大家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搜索自己的知识储备,发表不同的见解。
)
教师追问:凭借你的生活经验,你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形状的?
这样知识的传授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人手,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发掘,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在介绍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渠道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例和现象,来印证学生自己的观点,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观测、测绘技术去认识地球的形状,甚至能“跳到”地球外面去观察地球。
(同时,点击鼠标,播放宇宙中的地球。
)
学生在看完之后,教师介入。
追问学生,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什么形状?(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
)
师:发达的科学技术,可以让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地球的形状。
然而,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探究地球的形状了(同时,点击鼠标,播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让学生体味人类在认识自然、发展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对于地球大小的认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在屏幕中显示地球的缩影,直观演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让学生根据地球的平均半径去计算地球的表面积,使学生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2)地球仪和经纬网
师:地球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根本就看不到地球的全貌。
但是我们又必须研究地球,了解地球,你能设计出什么方法或找到哪些工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呢?(学生讨论研究,寻找方法和工具,最终确定地球仪是最好的工具。
)
师:地球仪是将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出来的模型。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架地球仪,大家拿到地球仪后研究一下,看看你从地球仪上能够获得哪些知识?你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地球仪有哪些认识?
通过学生手中的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构造,找出两极、地轴、赤道并研究在地球仪上是怎样表达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
从赤道人手,结合计算机逐步演示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学生探讨经度、纬度的划分规律,注意经度、纬度的读写方法。
认识经纬网是怎样构成的,了解经纬网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教材19页的关于经纬网运用训练。
最后,再一次进行导入新课时的活动。
在计算机上,把横线和竖线分别标注上不同的纬度和经度,教师点击画面不同的坐位,相应的同学站立后,要能够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3)课堂小结(略)
(4)课堂延伸
为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教材课后活动的要求和提示,准备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113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