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建筑和设备卫生

学校建筑和设备卫生

第九节学校建筑和设备卫生一、校址(一)校址选择学校应设在居民区适中的地方,布点均匀,以利学生就近上学。

学校设置一般按人口数和密度规定其服务半径,中小城镇的上学距离规定为小学≤500m,中学≤1000m。

农村居民居住较分散,服务半径可适当加大。

学校应具备良好的外界环境,避免外部噪声干扰,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城市主要干道(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同侧路边距离不应少于80m,否则应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

校址应远离化学、生物、物理等污染源。

学校不应与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相毗邻。

学校宜设在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附近,或邻近公园、公共绿地。

校址周围交通应方便,能为学校提供能源、给水、排水和电源设施;同时有利于防灾及安全疏散。

学校应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禁止在校园内铺设过境架空高压线;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如地震断裂带、滑坡体、悬崖边及洪水沟口。

(二)学校用地学校用地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彼此用绿化带隔开。

建筑用地:可采用建筑容积率(每公顷建筑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衡量建筑密度,我国规定城市小学宜为0.8,中学宜为0.9;农村小学不宜大于0.7,中学不宜大于0.8。

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m2,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m2。

绿化用地:中学每学生不应小于1m2,小学每学生不应小于0.5m2。

(三)校园总平面布局建校时即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使校园总体布局合理。

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用房,靠近室外运动场地。

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教学用房的位置。

校门不宜直接开向机动车流量超过300辆/小时的道路,门前留有一定缓冲距离。

建筑物间距应保证南向教室冬至日时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根据不同地理纬度因地制宜);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间距不小于25m;教室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小于25m。

学校建筑基底面积约占校地面积的25%~27%(楼房)和33%(平房),每名学生校园占地面积中学为11~15m2,小学为10~13m2。

城市小学教学用房以两层为宜,不超过3~4层;中学不应超过4~5层;农村学校宜采用平房或两层。

校园内道路系统应直接、顺畅,紧急时保证人流的安全疏散。

二、中小学校教学用房的合理布局学校建筑物的主体是教学用房,应符合以下卫生要求:朝向:教学用房应有良好朝向,教室、实验室以南向为宜。

走廊:应设计成外廊或单内廊形式。

内廊不小于2.1m,外廊不小于1.8m。

外廊栏杆(或拦板)高度不应低于1.1m。

教室:普通教室的使用应安排初级班在楼下,高级班在楼上。

教室和经常使用的教学用房不得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

通常一条走廊的单侧或两侧教室不宜超过2~4个。

楼梯:设计应遵循保障安全、便于行走和疏散的原则。

楼梯内应直接天然采光,不应采用螺旋式楼梯;梯段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

每段楼梯踏步不得多于18级,也不少于3级。

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m。

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

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20cm。

房间净高:小学教室3.1m,中学、师范、幼师教室和实验室3.4m,舞蹈教室4.5m,教学辅助用房3.1m,办公服务用房2.8m。

合班教室不应低于3.6m,设双层床学生宿舍不应低于3.0m。

室内活动场的类型根据学校规模及条件确定。

可采用大(42m×24m)、中(36m×18m或36m×21m)、小型(24m×15m)三种面积,净高控制在6~9m。

每次供1~2个班授课及训练。

室内活动场窗台高不宜低于2.1m,门窗玻璃、灯具等均应设置护网或护罩。

不采用坚硬地面,固定设备的埋件不应高出地面。

三、教室的内部布置及卫生要求教室的大小主要根据同时在教室内的学生人数决定;每名中、小学生教室内应占地面积分别为1.22m2和1.15m2。

教室前排桌(前缘)至黑板应有2m或以上距离。

学生看黑板时允许的垂直视角(第一排学生看黑板上缘视线与黑板面所形成的垂直夹角)不应低于45°。

各列课桌间应有不小于0.55m的纵行走道,教室后应设置不小于0.6m的横行走道。

教室黑板的长度,小学不宜小于3.6m,中学不宜小于4m;黑板宽度中小学均不应小于1m。

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教学辅助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的允许噪声级应小于50dB。

普通教室除设黑板、讲台外,还应设置清洁柜、窗帘杆、银幕挂钩、广播喇叭箱和挂衣钩等,前后墙应各设置一组电器插座。

四、教室的采光和照明(一)自然采光为提高学习效果,保护学生视力,改善教室采光、照明条件,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2010)。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是: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黑板上有足够照度;照度分布较均匀;单侧采光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

为达到教室采光的卫生要求,可改善教室采光条件,使之达到下列具体要求:(1)学校教室的朝向宜按照各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不宜采用东西朝向,宜采用南北向的双侧采光。

教室采用单侧采光时,光线应自学生座位的左侧摄射入。

南外廊北教室时,应以北向窗为主要采光面。

(2)Ⅲ类光气候区教室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2%,其他光气候区的采光系数应乘以相应的光气候系数。

光气候系数应按《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计算,所在光气候区应按GB/T50033中国光气候分区图查出。

(3)教室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5。

(4)为防止直接眩光,教室应设窗帘以避免阳光直接射入教室内。

为防止黑板的反射眩光,其表面应以耐磨无光泽的材料制成。

(5)为提高教室的采光效果,室内个表面应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装修,房间各表面的反射比应按《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的规定选取。

(二)人工照明我国《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照明标准》(GB7793—2010年)规定:“凡教室均应安装人工照明”。

1.照度及其标准(1)教室课桌面上的维持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300lx,其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2)黑板面平均照度不应低于500lx;同时,照度均匀度(即均匀系数,指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低于0.8。

2.教室照明灯的布置(1)教室宜采用3300~5500K色温的光源,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宜小于80。

(2)教室采用小于26mm细管径直管形稀土三基色荧光灯。

(3)教室照明荧光灯宜采用节能电感镇流器或电子镇流器。

(4)为了减少照明光源引起的直接眩光,教室不宜采用裸灯照明。

灯具距可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m。

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版面布置。

对于阶梯教室,前排灯不应对后排学生产生直接眩光。

(5)教室的统一眩光值(UGR)不宜大于19。

(6)在维持平均照度值300lx的条件下,教室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不应大于11W/m2,目标值应为9W/m2。

3.眩光(1)限制光源亮度。

看用乳白玻璃灯罩遮挡普通白炽灯,以消除眩光。

(2)教室内灯具距课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m。

悬挂高度较低时,可将灯具罩作一开口,构成一个45°的“保护角”。

(3)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比。

(4)灯管排列宜使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即纵向排列。

五、教室的通风采暖及其他卫生设备(一)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不断净化室内空气,创造适宜微小气候,是学校建筑设备卫生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17226-1998)规定教室内空气中CO2最高允许浓度为0.15%(1500ppm)。

为加强自然通风,使教室每小时达到一定换气次数,可采取的措施有:(1)教室窗开口面积,不得少于教室地面积的 1/60~1/50;气窗应设在窗的上1/3处,便于开启。

最好设风斗式小窗。

(2)教室墙壁设自然抽出式通风管道,以增加室内新鲜空气。

(3)合理的换气制度,指按不同季节和天气规定合理的开窗制度。

炎热地区四季都可开窗,温暖地区可采用开窗与开小气窗相结合的方式。

北方寒冷季节可利用室内外温差开窗通风。

(二)采暖规定冬季寒冷地区教室温度应达到16~18℃。

学校的采暖方式,可分为集中式和局部式采暖。

(1)集中式采暖有蒸气式和热水式等,以集中的热水式采暖为宜。

散热片应平滑,便于清扫,并应设木栏或铁丝网以避免烫伤。

平铺辐射式采暖也是一种集中的热水式采暖,具有易调节室内气温、使气温分布均匀、节省室内面积、并可防止儿童外伤的优点。

(2)规模较小的学校常采用局部采暖方式,如火炉、火墙或地炕等。

但应注意防止二氧化碳中毒、烫伤、火灾和烟尘飞扬等。

(3)学校建筑的采暖设计,应根据不同房间的使用特点分层、分区考虑,既保证供暖,又避免能源浪费。

空调是较好的采暖方式,但电费高,有条件学校可选用。

(三)饮用水学校饮用水的水质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另外还需注意以下卫生要求:(1)对简易的二次供水用蓄水池应有专人负责清洗和饮水加氯消毒,定期检测水质。

以避免经水传播胃肠道疾病。

(2)水井位置应远离(30m以上)厕所、饲养场或污水坑;设井台、井栏、井盖并备有专用水桶。

(3)农村应提倡水加热煮沸的消毒方法。

(4)城市教学楼内应分层设饮水处,并定期对水桶清洗消毒。

(5)学生应使用个人饮水用具。

学校应设烧水间,专人照管,对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

(四)厕所为保证建筑物清洁及学生如厕方便,应达到以下卫生要求:(1)教学楼内厕所应按每90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m长盥洗槽)计算。

厕所内都应设污水池和地漏。

(2)室内厕所应设在楼的一端,向外开窗,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并设排气管道。

厕所不应面对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3)教学楼内最好设水冲式厕所。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小学教学楼中的学生厕所,女生应按每2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m长大便槽)计算;男生应按每4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m长大便槽)加1m长小便槽计算。

中学、中师、幼师教学楼的学生厕所,女生应按每25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1m长大便槽);男生应按每5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1m长大便槽)加一个1m长小便槽。

(4)室外厕所应设在运动场所的边角处,但不能距教室过远。

应设在教室、宿舍的下风向处。

厕所的建筑设施应符合卫生要求,内部设置须安全牢固。

并应有防蝇设施,粪池不渗漏,地面保持干燥。

(5)室内外厕所都应有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经常消毒。

六、学校课桌椅(一)学校课桌椅的基本要求①满足写字、看书和听课等教育需要。

②具备适合就座儿童身材,可提供良好坐姿,减少疲劳发生,不妨碍正常生长发育,保护视力等卫生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