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定义外科卷肝性脑病的分级(grading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肝性脑病是在急性或慢性肝病手术后,特别是在mention分流术后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由反应迟钝直到完全昏迷。
一般是由于蛋白饮食过多或其他原因所引起,严重者可死于肝昏迷。
198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根据其表现将其分为以下3级:I 级:反应迟钝,无集中能力,失眠,欣快感,性格改变,对周围事物缺乏反应,行为反常,易于,是谁,失去定向能力等。
II级:精神错乱,不认人,木僵,昏睡,出现扑翼震颤或其他不自主动作。
III级:昏迷。
浅昏迷对刺激又反映,生昏迷对刺激物反应。
肝转移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liver metastasis):1982年Gennari提出了肝转移临床分类建议,表示各个字母代表的含意,1985年他又提出了临床分期,将转移性肝癌分为4期:I:H1S;II:H1m、b,H2s;III:H2m、b,H3、s、m、b;IV:(A)剖腹探查发现的极小的肝外转移;(B)肝外转移。
为了更精确地比较大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效果,Fortner提出了手术后证实的肝转移分级系统:I级:肿瘤局限在切除的标本内,切缘无癌;II级:肿瘤已局部扩散(肿瘤破溃,直接蔓延到邻近器官,组织学检查切缘阳性)或直接浸润大的血管或胆管;Ⅲ级:有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腹腔内其他器官转移或远处转移。
转移性肝癌的分类表原发性肝癌的分期(stag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提出的新分期标准见下表。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脾破裂的分级(grading of splenic rupture):1981年Schackford将脾破裂分为5级,Feliciano于1985年对其加以改良,并提出各种分级的手术适应证。
1级:包膜撕裂或轻度的脾实质裂伤——缝合修补。
2级:包膜撕脱——缝合修补和局部应用止血剂。
3级:严重脾实质破裂或穿透性弹伤或刺伤——缝合修补或脾切除。
4级:严重的实质星状破裂或横断或脾门损伤——部分脾切除或全脾切除。
5级:脾粉碎性或多发性损伤——脾切除。
脾破裂的分型(type of splenic rupture):1985年Buntain应用CT显像,将脾破裂分为4型:Ⅰ型:脾包膜局限性破裂或包膜下血肿,无明显脾实质损伤。
Ⅱ型:脾包膜单处或多处破裂并伴有脾实质(横形或纵形)破裂,但未伤及脾门或大血管,或有实质内血肿。
Ⅲ型:脾单发或多发性深部(纵形或横形)断裂伤,伤及脾门及脾段主要血管。
Ⅳ型:脾脏完全破裂,断裂或脾蒂离断。
并用A表示不伴有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B表示伴有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B1表示伴有实质性脏器损伤,B2表示伴有空腔脏器损伤,E表示伴有腹外脏器损伤。
门静脉高压症肝脏功能分级(functional grading of portal hypertension):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1983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门脉高压症专题讨论会上,将门脉高压症病人的肝功能分为三级,见下表。
门静脉高压症肝脏功能分级脾脏破裂计分法(scoring of splenic rupture):1988年Andrea Resciniti根据脾破裂时的CT扫描情况,提出以下计分法,见下表。
从Andrea Resciniti文献中看到非手术治疗成功组CT计分<2.5分。
他认为根据单一的CT计分选择病人非手术治疗更加安全。
脾破裂CT扫描计分制脾损伤的分级(grading of splenic injury): 1990年美国创伤外科学会提出的分级见下表。
脾损伤分级脾脏创伤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plenic trauma) : Shackford将脾外伤分为以下5类:①包膜伤,剖腹时已无活跃出血。
②脾包膜或脾实质伤,出血轻微。
③脾实质伤,出血稍多。
④脾实质伤,但保留有部分完好的脾实质。
⑤全脾碎裂或不能控制的脾蒂出血.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分型(type of primary sclerotic cholangitis): Longmire将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分为如下4型:Ⅰ型:主要累及远段胆总管;Ⅱ型:急性坏死性胆管炎后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Ⅲ型:慢性弥漫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Ⅳ型:慢性弥漫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伴炎性肠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分期(stage of primary sclerotic cholangitis): 1982年Lefkowith提出分为4期:Ⅰ期:胆管周围纤维化限于门脉区;Ⅱ期:门静脉及其周围纤维化与炎症;Ⅲ期:门脉区之间纤维化及炎症;Ⅳ期:肝硬化。
胆囊癌的分期(stage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1987年,国际抗癌协会联盟(UICC)和美国抗癌联合会(AJCC)公布了统一的胆囊癌TNM 分期标准(见下表),成为全面衡量病情,确定治疗策略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
UICC和AJCC对胆囊癌的TNM分期肝门部胆管癌的TNM分期(TNM stage of carcinoma of biliary tract in hepatic portal): UICC提出的肝门部胆管癌的TNM分期见下表.UICC肿瘤分期黄疸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jaundice): 1923年Mc.Nee提出的黄疸分类法如下:①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
②肝细胞性黄疸( Hepatocellular Jaundice)。
③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 Jaundice)。
这种是根据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而分类的,但未能将各种肝脏损害引起的黄疸包括在内。
Mc.Nee还强调可以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可以存在3种黄疸。
龟田治男黄疸分类法(1982):①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
②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③体质性黄疸(constitutional jaundice)。
④肝内胆汁郁滞性黄疸(intrahepatic cholestatic jaundice)。
⑤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这种是根据临床实践和胆红素的代谢障碍来分类的,并把体质性黄疸和肝内胆汁郁滞性黄疸列入重要位置,突出了这种黄疸的特点。
施特吕姆佩耳征(Strumpell sign):体征学术语。
病人屈膝平卧,腹部放松,检查者位于病人右侧,触诊右肋下区,感此区空虚,为该征阳性。
见于肝硬化肝脏缩小时。
提策征(Tietze sign):体征学术语。
肝脏创伤伴肝细胞栓塞视网膜中央动脉病人,在视神经乳头上出现白色或带灰色的云絮状物。
奥尔特内征(Ortner sign):又称“格列科夫-奥尔特内征”、“克留科夫征”。
体征学术语。
检查者用手掌拍打病人右侧肋弓,病人疼痛感觉,此征阳性。
见于肝脏和胆囊疾病。
格列科夫-奥尔特内征(Grekow-Ortner sign):同“奥尔特内征”。
布拉季征(Blatin sign):又称“包虫囊震颤”。
腹腔内大包虫囊肿的征象。
表现为检查者在病人包虫囊肿相应部位腹壁上叩诊时,可以感触到振动性震颤,须为单腔囊肿方可产生此征。
包虫囊震颤(hydatid thrill):即“布拉季征”。
柳比莫夫征(Lubimow sign):肝包虫囊肿的征象。
表现为在肝脏可以扪到“铁一般硬”的结构。
伦霍夫征(Lennhoff sign):肝包虫囊肿的临床征象。
病人仰卧,检查者触诊其腹部。
如在病人右上腹或右季肋部触及随呼吸而上下运动的圆形肿块,触扪其表面光滑、有弹性感,则让病人做深呼吸运动。
病人深吸气时,如于肋缘和肿块之间腹壁出现沟纹,即为该征阳性。
对肝包虫囊肿诊断有参考意义。
腹部摩擦音(abdominal friction sound):腹腔脏器炎症的征象。
病人坐位或仰卧位,深呼吸,检查者在病人左、右季肋部及上腹部听诊。
如听到断续、粗糙的声音,犹如摩擦干燥的手背发出的声音即腹部摩擦音。
加压听诊时,摩擦音增强,病人屏气时摩擦音消失。
右季肋部、右上腹部摩擦音见于肝周围炎、胆囊炎及其周围炎。
左季肋部摩擦音见于脾梗死、脾周围炎、胃周围炎。
里斯曼征(Reisman sign):胆道系统疾病的征象。
检查方法:①病人仰卧,深呼气后屏息,检查者用手掌尺侧迅速叩击病人右腹直肌上部。
如引起剧烈疼痛,即里斯曼征阳性。
②病人仰卧、屏息,检查者用手掌尺侧叩击病人右侧腹直肌,如引起疼痛,即里斯曼征阳性。
此征相当于压痛和反跳痛的结合征象。
方法①:该征阳性提示可能为胆囊炎。
方法②:该征阳性提示可能为胆道蛔虫、胆管炎、胆管结石症等。
胆囊肿大(gallbladder enlargement):胆囊疾病常见体征。
少数较消瘦的病人,胆囊肿大时即可见其右上腹膨隆并显出胆囊的轮廊。
多数病人需触诊可发现肿大的胆囊。
病人仰卧,检查者将手四指并拢用深部滑行触诊法,自右髂窝部沿腹直肌外缘向上触诊直至肋弓处。
胆囊小者仅在腹直肌外缘与右肋下触及,如卵圆形肿块;大者可呈梨形,向下可达右髂窝部。
肿块上端与肝脏相连,下端游离。
随呼吸上下移动。
有的张力较高,有的有明显囊感。
此即胆囊肿大。
应注意胆囊肿大有无压痛,表面光滑与否以及胆囊肿大的速度等。
此征表示胆囊肿大已相当明显,已突出于肋弓之下,有重要临床意义,见于:①急性胆囊炎;②胆总管结石;③胆道肿瘤;④胰头癌。
可进一步选择X线、B超、CT、经皮胆管穿刺造影等检查,以便诊断和治疗。
艾森贝格征(Aizenderg sign):胆囊疾病的征象。
病人坐位,检查叩击病人右侧肩胛骨下角区时,病人胆囊区出现放射性疼痛为此征阳性。
见于胆囊疾病。
米尔采尔-莱奥征(Miltzer-Lyeonn sign):胆囊炎的征象。
表现为在食用奶脂食品后,病人右肋下区的疼痛。
特里埃征(Terrier sign):同“库瓦济埃征”。
兰索霍夫征(Ransohoff sign):胆汁性腹膜炎的征象。
表现为腹部肚脐区域的皮肤局限性发黄。
韦斯特法尔-伯恩哈特征(Westphal-Bernhard sign):特壶腹狭窄的征象。
特点是三联征:胆绞痛、间歇性黄疸、反复发热。
发生在乏特壶腹狭窄时,手术时确诊。
阿肖夫征(Aschff sign):瘀滞性胆囊的征象。
表现为胆绞痛,恶心,呕吐,见于胆汁回流受阻等。
格诺杰米西征(Geenau Mussy sign):又称“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征”。
体征学术语。
压迫颈部膈神经走行的投影区时所产生的疼痛。
判断为胆道和膈下间隙的疾病。
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征(Georgievsky sign):同“格诺杰米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