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特色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 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 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 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 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 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 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 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 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 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 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形态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 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 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 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 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 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 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 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 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其次 为四角楼,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 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 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 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 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 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 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 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 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 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 情。
客家民居的特色
介绍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 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 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 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 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 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 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 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 —土楼。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 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 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反复捣碎, 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 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 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 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 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 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 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 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 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材料
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 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 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 高15米以上的土楼。
结构
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 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 壮观。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园是吉祥, 幸福,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 屋均按八卦状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 火墙,整齐划一。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