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
课” ——目标不统一,异化为:学校办学特色捷径、素质教育替身。
从活动课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与活动课的关系 ——继承 ——规范
——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谁的 学习途径 怎样组织 怎样开展 怎样学习 学习时空 学习教材 教师角色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专家或教师
学生
文本知识间接学习 直接经验实践学习
从活动课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外活动——活动课(包括科技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的 过程
1955年教育部曾要求在小学开展“课外活动”; 1981年“课外活动”被列入周课时总量; 1992 年 颁 布 的 《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小 学 、 初 级 中 学 课 程 计 划 ( 试
行)》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 ; 1994年,过去的“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被作为“活动类课
• 学校层面课程实施工作 • 1.调整机构设置,加强课程管理 • 学校运行机制 •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 第二层次:教导处 大队部 教科室 •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图书馆 常识组 •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小课题指导教师 • 2.制定全面实施方案 • 依然按照“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 与自我的关系”的线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出特色。 • 3.全面培训师资,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 4.制定课程管理制度、评价方案 •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可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如《师资配备制度》《项目责任书制度》《教师工作量制度》《奖 励制度》《教学研究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 5.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寻求校外人士的支持 • 6.在每学期结束后,学校应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完善学校的方
性质
.经验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 .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 .是一门必修课程
开发与实施基于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
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特点
n 综合性 n 实践性 n 活动性 n 开放性 n 自主性 n 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 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纬度,但与其他类型课 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纬度的目 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 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 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 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 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的指导任务
⑶活动总结的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 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进行表达和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 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安全保障
1.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规划。 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 3.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程”; 1996年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九年义
务教育活动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并同时下发了《九年 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
从活动课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992年以来活动课程存在种种不足: ——活动课程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 ——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
• 除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 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 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 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这些活动在开 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 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 的指向是一致的。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 实际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 则:
• 教师层面课程实施的要求 • 1.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及相关 的课程知识。
• 2.了解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 • 3.了解年级的实施计划或方案。 • 4.撰写班级的主题活动方案。 • 5.按照方案实施主题活动。 • 6.学期结束进行总结,可向学校的课程实 施提出宝贵建议。撰写主题活动的案例等。
语文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
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1.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探究自然的能力 •欣赏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 3.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在问题情境中,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它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探究生活,热爱生活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 值的实践性课程。
产生背景
n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 创新意识不强。
n 中国的教育和世界接轨。
美国: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 英国:设计学习 法国:综合学习 日本:综合学习时间 台湾省:综合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及实施策略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
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 值的实践性课程。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 科教学打通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2.个人活动 3.班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课时平均每周为3课时。
最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应是弹 性课时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教师
1.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
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 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 字。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n 研究性学习 n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n 劳动与技术教育 n 信息技术教育
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 协调者和评价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教师
3.教师的指导任务 ⑴活动准备的指导 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 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 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 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 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活动主题(项目、课题) ——活动目的(与主题相适应的具体目标) ——活动内容(具体内容) ——活动准备(人力、物力) ——活动过程(阶段、任务分配、步骤) ——活动方式与方法 ——活动评价 ——活动成果形式 还可包括活动意义分析、活动反思或设计意图等方面
•1.课题名称:五彩的母亲河 •2.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实地考察,探究河道污染的直接原因,从而对我镇环保工作(水保护工作)进行初步评价。 •(2)通过实验研究,了解水污染的程度。 •(3)通过文献、上网搜集资料,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各项宣传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3.课题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2)访问调查法(3)资料搜集法(4)实验研究法 •4.课题组成员分工: •规划宣传组:主要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宣传、检查督促工作。 •实地调查组:对本镇河流水质进行实地考察,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水污染现状、变化及原因等。 •资料收集组:通过上网、查阅报刊、杂志、书籍等收集有关信息并整理信息资料,进一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危害 及治理方法。 •实验研究组:对本镇河水进行初步的水样分析,进一步探究水污染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5.课题活动步骤: •3月 通过调查研究,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4月 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实验研究,了解华士镇水污染的现状、原因、危害等。 •5月 对调查、实验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6月 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举行“保护母亲河”的系列宣传活动。 •6.课题研究所需条件 •(1)资料:有关“水污染”的报刊、书籍、网站。 •(2)调查取材地:华塘河段华士镇区段河流 •(3)调查对象:华士镇居民 •(4)通过文献明确访谈、调查的项目。 •(5)实验所需的材料:水槽、色瓷片、显微镜、金鱼缸、金鱼等。 •(6)统计资料、问卷、录音、录像设备、照相机。 •7.预期成果形式: •(1)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调查问卷、访谈记录。 •(2)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下的日记、感想、倡议书。 •(3)活动影集、录像带。 •举办“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