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56年底
13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毛泽东视 察上海申新九 厂
20
(4)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因素
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 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相对稳定的国 际和平环境以及 社会主义苏联对 中国的支持与援 助,是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的国 际条件。
21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 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
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 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 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 者变为后者的革命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 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哥达纲领 批判》
4
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 亡着这个的资本主义 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 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 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 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国营农场的收 割机
国有企业的生 产场面
34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 必然性
第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 当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第二,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 生产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三,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 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第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建 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助 合作化的途径,把个体的 农业和手工业变为社会主 义的合作经济,把个体农 民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个体 手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 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 所有制。
38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 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 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 独立和富强。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32
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 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 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 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33
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 义制度。
经过土改,中国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 性空前提高,农村出现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局面。例如,1952年,全国 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了48、5%,比1951年增加15、3%;粮食产量比 1949年增长42、8%,棉花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193、4%。这样的增长速度, 是历史上罕见的,这的确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1951年8 月,毛泽东 在罗瑞卿 《关于镇压 反革命的报 告》上的批 示。
1950年6月,
在全国政协一届 二次会议上,毛 泽东等委员起立 通过《土地改革 法》。
17
(2)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 建 国 初 期 国 营 经 济 的 构 成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宣传与学习提纲》的草稿
27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以来 重要文献选编》
1952年国庆节, 首都人民庆祝国民 经济恢复任务胜利 完成的游行。
25
1952年9月,中共中 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 开始酝酿提出党在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次 年6月,在政治局会议 上进行了讨论,对过 渡时期总路线作了较 完整的表达。
周恩来在中央第二次全 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关于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传达报 26 告
14
新民主主 义社会的 主要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 主义因素的斗争
• 资本主义因素: 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 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资 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 • 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 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 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 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毛泽东
12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 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 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了。 —毛泽东
鞍钢工人 学习“总路线”
28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主体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两翼
29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 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 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 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 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 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30 的有机统一。
22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 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 “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 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15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条件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因素
16
(1)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条件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工农联盟的加强,国家空前的统 一、安定和团结是实现向社会主 义转变的政治基础。
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 国家所有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 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8
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两重革命性质: 一方面,官僚资本是封建买办资本,没收它 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另一方面,官僚资本是垄断资本,没收它,使 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这又具有社会主义革 命的性质。
列宁指出,合作社的发 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 发展。
40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合作化 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提出了 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的理论、路 线、方针和政策,找 到了中国农业和手工 业合作化的道路。
1952年,毛泽东在北京近 郊德胜门外访问农民
10
国营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 本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工人阶级
农民和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
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矛盾
• 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6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 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 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7
政上 府海 中军 央管 银会 行没 的收 命国 令民 党
告资南 本京 及军 敌管 伪会 战清 犯查 财没 产收 的 官 19 布僚
(3)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 业大国,现代工业只占10%,根本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需要借 助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大量发展公营和私营近代工业,奠定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物质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 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 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 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
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9
国营经济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