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热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热点解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

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20•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

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

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详解】(1)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该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回答。

首先,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其次,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再次,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最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支持。

并且,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础条件较好。

(3)根据2008~20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4)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备考秘籍区域认知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区域认知的内容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

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

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认知的基本思路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

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巧用综合思维(1)四步审题抓关键(2)规范解答求全面区域差异比较是在区域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在作答时力争规范全面,现列表举例如下:命题比较点规范解答地表景观特征差异比较植被、河流、土壤、地形、农业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比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农业生产(类型、特征、分布等)、工业生产(部门、分布)、人口(增长、人文环境差异比较人口问题等)、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交通(方式、便捷程度)等4.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思路(1)明确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①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区际间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从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方面入手分析。

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主要从资源分布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方面分析其调配的必要性。

③产业转移间的联系:主要从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变化方面分析其转移原因。

(2)明确区际联系产生的影响限时检测(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经济圈又称城市群集合,是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

2020年1月,国家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

下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得益于()A.区域间人口流动B.城市空间格局变化C.生产要素的集聚D.交通通信方式发展2.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郊区城市化B.解决城市环境问题C.优化城市分工协作D.提高中小城市等级【答案】1.D 2.C【解析】1.成渝经济圈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两城市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之间联系密切,资源互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D正确;区域人口流动只是区域产生联系的一小部分内容,A错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B错;生产要素集聚能促进区域的发展,但不是促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因,C错。

故答案选D。

2.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促使成都和重庆优化城市分工协作,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C对;ABD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部问题。

故答案选C。

(2020.四川阆中中学高三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①是我国中、西部的接合点,是华北、西北、中原的接合部,也是山西、宁夏、河南三省区的接壤地区②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可以通华北、联西北③能源、矿产、农业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④是三省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建设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意义有()①探索省级边缘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②通过区域协调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③可以优先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④可以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3.C 4.D【解析】3.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东、中部的接合点,是华北、西北、中原的接合部,也是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区的接壤地区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可以通华北、联西北此区域能源、矿产、农业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三省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

故选C。

4.建设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意义可从几个方面分析:①探索省级边缘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②通过区域协调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③可以优先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④可以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

故选D。

(2021.浙江省高三学业考试)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

完成下面小题。

5.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答案】5.D 6.D【解析】5.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

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③④正确。

故选D。

6.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

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

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

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差,C错误。

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

故选D。

(2020.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高三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7.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8.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答案】7.B 8.A【解析】7.该题注意看懂图,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表示不同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