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合高中地理人教必修 第章 第节 荒漠化的防治 测试题

整合高中地理人教必修 第章 第节 荒漠化的防治 测试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试题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解析】第1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

第2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

但两地均为季风气候,且地表水缺乏,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

【答案】1.B 2.B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A.西部高于东部B.东部高于西部C.东、西部相当D.南部高于北部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大,导致草场载畜量下降。

在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提高草场载畜量、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大力发展种植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3.B 4.B 5.D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据此完成第6~8题。

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B.7月C.8月D.9月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C.往返迁移D.向两侧迁移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解析】第6题,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

7月份气温最高,融化冰雪量最多,但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还要延迟一段时间。

第7题,塔里木河沿岸绿洲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加剧,植被因缺水而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第8题,可用排除法,A项忽略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将加剧下游荒漠化;B项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项没考虑到上游和冲积扇地区的用水,舍弃原本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刻意照顾下游地区;D项上、中、下游都能够均衡利用河水,共同发展。

【答案】6.C 7.A 8.D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

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

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9-11题。

9.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A.内蒙古东部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C.柴达木盆地D.新疆10.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1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B.过度开垦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解析】我国内蒙古草原东部水分条件较好,为温带草原景观,而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较少,为荒漠草原及荒漠景观。

由图可知,重牧区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比例较大,而轻牧区和封育区小丛丛幅比例较小,说明超载放牧越严重的地区,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高,荒漠化越明显。

【答案】9.A 10.C 11.D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其中在中卫和甘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下图所示)。

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12-14题。

麦草方格沙障12.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①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②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③保持水分,利于植物成活④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3.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14.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解析】采用麦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面风沙侵蚀;另一方面,沙障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土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成活。

荒漠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量引水灌溉会使地下水位升高,地表水蒸发后使盐分在地表集聚而出现盐碱化。

沙漠景观、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小。

草方格沙障的成本较高,不宜大规模推广。

【答案】12.B 13.A 14.D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下表)。

完成第15-16题。

农业用地构成(%)15.A.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B.B方案3~8年内的收入最高C.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D.C方案更有利于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16.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江汉平原C.四川盆地D.两广丘陵【解析】由表可知,A方案3~8年内与8年后的收入持平;C方案8年以后的收入最高,侵蚀量最小,更有利于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

该地水土流失较重,又适合苹果种植,最可能为黄土高原地区。

【答案】15.D 16.A二、综合题(2小题,40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第(1)题,M处沙源来自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

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沉积于河边、河床,枯水期河床裸露,成为沙源。

H县附近为风口,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从内蒙古高原带来大量沙尘,在该区域沉积下来,提供沙源。

第(2)题,应从风的类型、风向与地形走向的关系和地形特征角度分析。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风向一致,阻力小;M县城为河谷交汇处,风力叠加,所以风力强劲。

第(3)题,沙丘群扩大的原因应该从以下方面分析:地形和风向不变,风力和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持续发生;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河水减少,河床裸露时间延长。

沙丘群不会扩大的原因包括应从以下方面分析: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生态,植被覆盖率提高,沙源减少;沙源面积有限;M地沙丘群位于山与水库之间,增长空间有限。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18.结合“我国沙尘天气分布图和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的适当位置。

A.矿物燃料大量燃烧B.土质疏松C.风力加大D.二氧化碳增加E.过度放牧F.过度开垦G.气候变暖变干(2)从干湿状况看,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和地区。

(3)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5)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沙尘暴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综合分析能力。

由上图可知我国沙尘天气自西北向东南由强沙尘暴→沙尘暴→扬沙演变,特大沙尘暴次数逐年增多。

第(1)题,该类试题应根据前后关系回答。

第(2)题,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第(3)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频率加快,间隔变短。

第(4)题,我国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是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

第(5)题,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从左向右、从上而下分别是A、D、G、C、E、F、B。

(2)干旱半干旱(3)频率加快,间隔变短,范围扩大(4)因为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

(5)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

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林区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建筑工地多,工地建筑用沙缺乏保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