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复习课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
找出七下和八上课本,复习《 答谢中书书》和《木兰诗》
《答谢中书书》复习课
•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
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
作 的书信又叫“尺牍 dú”或“信札zhá”,是
品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
简 介
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 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
明确文章中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奇者。
请背诵全文,并能填写重点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结构助词,的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 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1.特征代本体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以“黄发”代指老人、以“垂髫”代指小孩。) 2.局部代整体。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帆”是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3.专用名称代本体。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4.具体代抽象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书即谢征,字玄度d舍人,故称“谢中书”。
古文常见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
论,属于议论性文体。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动之以情”是该文本的基本特征。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习题链接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
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
文中的一个字)。
1.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消散
②月色入户
门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
④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B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分。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 阳马生序》。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丹 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 家。有《陶隐居集》。 因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读课文,明节奏,识生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
重点句分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运用了什么修辞? 对偶、拟人、借代。
对偶: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拟人:沉鳞竞跃——“竞”字
借代:沉鳞竞跃(用鱼的特征鳞片代指鱼,是部分代整体)
这几句作者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 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 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 了生命气息。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这
种文体一般用韵,形式短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如范
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魏学洢的《核舟记》。
序: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有书序和赠序之
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俯仰结合之美。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
清澈见底。 之美
意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 境
青林翠竹, 之美
美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夕日欲颓, 之美
品味探究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仰视(高峰入云),有 俯视(清流见底) ; 时间跨度:有 早晨(晓雾将歇),有 黄昏(夕日欲颓) ;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 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有 视觉(高峰入云),有 听觉(猿鸟乱鸣) 。
动人的景象。
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晨雾将要 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渲染的是一种欢欣热闹的气氛,增添了 勃勃生机。)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给
和
此起彼伏 造反
使动用法,使……扰乱 扰乱
坠落
倒下,倒塌 衰败
理解性背诵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描写、议论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 轼
是受到贬谪的“ 闲 ”人, 《答谢中书书》 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仙 ”人 (均填摘自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 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中考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略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
都
斑斓,交相辉映 坠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此起彼伏 指水中潜游的鱼。
跳跃,这里 指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在、确实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 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 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代不同于借喻
相同点:都是用乙代替甲; 也就是说,都不出现本 体,而用借体说话。 不同点: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 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代。 如何鉴别借代与借喻? 把本体找了来,如果能加“像”构成明喻的,是借 喻,反之,是借代。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
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3、文中的静景是: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文中的动景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 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 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