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
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通常人们认为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主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阶段,0-1.5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信任对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第二阶段,1.5-3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自主感对羞耻和怀疑,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第三阶段,3-6、7岁,发展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主动性;第四阶段,6-12岁,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第五阶段,12-18岁,即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就是学生的中学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第六阶段,18-30岁,发展危机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任务就是建立亲密感。
第七阶段,30-60岁,发展危机是繁衍对停滞,任务是寻求责任感;第八阶段,60岁以后,发展危机是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
本文主要就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即中学阶段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来展开论述,首先分析概括了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以及原因;其次就积极人格培养的方法展开了讨论与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越
来越受到重视。
这不仅仅是学生自我身心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教育的缺陷,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依赖性较强,缺乏个性和独立性,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近年媒体报道了许多例因心理不健康、人格不良而导致的“自杀”、“杀人”“校园暴力”事件,这“沉重地”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与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应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大批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进取心等优良人格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处于从个性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是个体医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常被成为“黄金时代”。
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正发生在“疾风骤雨般的”变化,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
同时,由于身心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的缺乏和适应能力的不足、中学生在纷繁负责的社会中常常会感到“迷失自己”。
也就是说,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时期,中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胜心强,敢于探索,这些为其人格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易于波动,意志非常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心理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思想易于偏激或消沉,这些人格弱点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人格教育,以免其被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认知定向和严重的人格障碍。
因此,了解当前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及相
关因素,对于指导中学生开展人格教育,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解决依据与方法。
1、积极人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
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人的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的形成更多的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童年经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
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一个人,其人格特质表现出个性化特征。
按照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实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当然,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非常复杂。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个体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人格是贯穿在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之中的,一般认为人格是由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等方面构成的,人格的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格结构趋于相对稳定,一是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二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达到稳定的人格结构也就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
什么是积极人格呢?通过对积极人格的研究总结出的模式有:奥尔波
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型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以及埃里克森的“自我整合的人”模式等。
我们可以将健康人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能有意识地控制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第二,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正确地对待;第三,能立足于现实,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生活之中,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较快地摆脱其带来的阴影,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第四,具有紧张而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满足于平平淡淡的工作和生活,渴望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历;第五,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热爱学习和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情绪成熟健全,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生活充满了活力;第六,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乐于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过分顾虑他人的态度;第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人格是教育目标的要求。
积极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人格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呢?就学校教育来说,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
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20世纪70年代,人本心理学家提出了“选择性学校”的改革,就是要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
这项改革提出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决定学校的课程及管理;学生的发展应是表现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教师应尽一切努力保持学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性;重视以阐明和发展价值观形成的道德教育;培养感觉的意识、身体的意识和从动觉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进步的评价不应以固定的标准和目标作指导。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观点,可以看到,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然,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的。
只有在整个社会处于全面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健康人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样说并不否认有些人,特别是社会的先进分子
在社会环境不佳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人格完善。
正因为此,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分析教育的功能,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以及变革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
英国教育学家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中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
因此,追求知识必然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积极人格不仅来源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知识积累、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
因此,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人格特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