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管理学案例探究文产一班20110401111李代营指导老师:任丹20111208案例探究(A case study)--家乡的文化遗址(Cultural relics)◆探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作为一名刚接触管理学以及文化资源学的大一新生,自然对探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且我最热爱的家乡有值得我们深刻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并没有把这次探究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而是我心里本来就非常期盼、非常愿意的家乡描述。
◆探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s):通过此次探究,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应用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认真描述家乡的文化产业管理实况,完成自己一直的想法。
◆探究对象(Research objects):大敦子遗址、白马寺遗址。
◆探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No1.我的家乡(My hometown):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与山东省临沂市接壤。
较于苏南,经济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很落后,而且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该产业的管理不到位,人们的文化欣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No2.遗址基本概况(The relics’ basic information ):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一里的高地上,方圆80余亩,高4.5米。
196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四十四座,还有窑穴、窑等遗迹。
196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三百座墓葬及居住遗迹等。
根据底层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青莲岗文化早期的遗存。
上文化层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
下层的陶器少数的泥质陶外施红色陶衣,发现很少的彩陶片,为钵和碗,是在砖黄色地上绘红色花纹,有直线、曲线、复道弧线等花纹,图案疏朗。
大墩子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45±200年。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墩子遗址古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为青莲冈期。
出土文物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单色彩陶,全是手工制品,器型简单,钵为平底。
还有石斧、石匕首、骨针、鱼形标、鹿角镰、石镐、骨镞等;出土大量牛、羊、猪、狗、鹿、雉的遗骸,狗的遗骸最多,并用整狗作殉葬品。
这说明早期母系氏族时期,农业、渔猎生产已见端倪。
另有两种艺术品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出土一只伏窝生蛋的陶鸡模型,鸡的形状与现代鸡形相差不远;二是出土三件陶房模型,陶房有圆有方,正面有门,两侧有窗,戗脊出檐,与山西赵村出土的半穴式凸字形房屋相比有明显进步,又别于东夷高脚楼不砌墙的风格。
更奇特的是屋顶四面坡壁用浅线刻出狗的形体,这是黄帝族文化罕见的。
中层为刘林期。
这一层葬墓中出土的陶器仍以夹沙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和泥质红陶,有少量彩陶,陶器造型比下层的均匀,手工制坯后用慢轮修整。
表现为向龙山文化发展的一个过渡,对研究苏北同鲁南古文化关系有重要作用。
上层为花厅期(新沂市花厅古文化遗址)。
这一层彩陶居多,其中带角状把手三足小口罐,从中层过渡而来,与花厅出土的实足规相同。
这层出土的彩陶可分两类:其一施白底绘红黑二彩,或施红底绘黑白二彩,皆三色组成,图案美观,器形和彩绘风格与中原庙底沟类型的仰韶彩陶极为相似,甚至完全相同。
另一类施红底,绘黑色直线和曲线,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并有东夷族网纹图案,具有夷族文化风格烙印。
墓葬以猪、狗随葬为主,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头上方放狗或猪;也有用人殉葬现象,为中国最早的人殉葬例。
以狗随葬为东夷族的葬俗,人殉则是黄帝族的习俗,大墩子先民兼而有之。
随葬品有多有少,多的达100多件,少的仅两三件,贫富现象相当明。
葬品中特别的是出现大陶尊(刘林遗址出土5件、大墩子出土件)、为仰韶文化所少见(全国也不多,仅大汶(wen)口出土4件、龙山1件皆在夷人文化中)。
陶尊不是生活用品,为礼器,多在权贵、富人墓中放置,常与狗头另置一处,也不与其他陶器混放。
大墩子这件陶尊的墓主30多岁,随葬品相当丰富,可能是个权贵或富人。
男女合葬墓刘林子发现8座,大墩子发现两座,表明一夫一妻制当时已经形成。
并掘出一陶罐粟,联系古籍所载:黄帝教人民种五谷,人民开始吃粥饭。
证明6000年前大墩子先民已从游猎为主向农耕为主的生活迈步。
大墩子遗址,考古界认定它是江北典型古文化遗址,它使仰韶文化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得以衔接,使苏北同鲁南文化体系进一步明确,它是中原古文化遗址的一颗明珠。
2.发现过程(Discovery process):1961年冬的一天下午,“我”刚从水利工地运文物回来,馆内一位同志转送给“我”一只石斧,并介绍:“此物是四户一位医生出诊时发现一个小孩拉着玩,就买了一些糖块换下来的。
他听说你考古,特送来给你考考。
“我”仔细审视着这物件:它是一枚磨光牛舌样的穿孔石斧,正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
见了此物,喜出望外,饥渴疲劳早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真应该好好地谢谢这位医生!四户为什么出现这稀世古物?“我”决心揭开这个谜。
一夜翻来覆去未能入睡,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踏上了去四户的征途。
当时,四户还不通车。
“我”买了两个窝窝头,背着工具包,提着两只小蒲包,步行上路。
刚出县城,天不作美,彤云密布,朔风劲吹,眼看着要有一场大雨雪。
“我”不顾这些,一路跋涉,当天下午很晚才赶到刘沟。
从这儿下路,还要向西北方向奔波二十余里泥泞小路才能到四户镇。
这时,四处无人,“我”又累又饿,走进一个屋顶已拆除的屋框内背背风,啃了一个窝头。
天色垂幕,雨雪下了起来。
面前是一望无边的邳苍分洪道,羊肠小路连着一片片水洼。
“我”壮壮胆,不顾一切地向前赶路。
穿过一段荒地,雪雨更大了,雨水落地立即结冰,一会儿,“我”全身披上了一层冰雪的"铠甲",走动走来,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
没走多远,一只鞋底被泥泞“粘”住,一用力,鞋帮与鞋底“分家”了。
无奈,脱了鞋子赤脚走。
脚踏冰水,疼痛穿心,芦根砂礓刺脚,没一会,两脚鲜血直流,再一会儿,双脚便冻僵麻木了。
“我”趔趄着,滚爬着,一步一步在黑暗中向前摸索,当夜,“我”终于赶到了四户镇。
敲打四户公社大院的门,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炊事员给“我”开了门。
他见“我”是个冰人,泥人,连忙把“我”领进屋,点上灯,给“我”燃柴取暖,端来温水,叫“我”洗洗,又忙去烧姜汤,做饭。
换衣,吃饭后,他询问“我”来这儿干什么?为什么这么急?“我”如实相告。
他感慨地说:"你这个小伙子真有股韧劲!别说是天黑又加上这孬天气,就是白天,晴天,这儿有块宝,叫一些人来拿,说不定还不来呢!俺这地方太荒僻了啊!"当夜老同志挽留“我”与他“通腿”,“我”就在那儿住下了。
睡下不久,即发起了高烧,头痛得厉害。
“我”知道是雨雪淋冻患了感冒,老同志忙起床又给“我”烧姜汤发汗。
第二天10点钟,热方稍退,“我”就迈着疲惫的步履到各处查找石斧的“娘家”。
在竹园村“我”望见村东一二里处,有一隆起的高丘,方圆足有有百亩。
这地方平原广阔,田地如砥,如何有这一个高丘?它引起了“我”的注意,挖出的全是红烧土,到处都是兽骨和一些陶鼎残片。
下到山芋窖内一看,文化层规程很清楚。
再仔细寻觅,丘上被雨水淋出的纺轮、网坠、石斧、鹿角也很多,不一会,“我”就拣了两小蒲包。
“我”高兴极了,这就是石斧的“娘家”?这就是藏珍蕴宝的古文化遗址吗?当天,“我”背起了“战利品”,返回县城,饿和累都忘了,立即写了一封长信,向“我”的老师南京博物院尹焕章教授报喜,请他们立即来考察,揭示这一宝库的秘密。
3.发掘过程(The process of excavation):南京博物院十分重视这一发现,决定对大墩子遗址进行探掘。
1963年11月12日由南京博物院尹焕章领队,纪仲庆、张正祥、黎忠义随从,来邳发掘这一“宝地”。
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仅在当地找了20多位男女半劳力,组织了发掘队伍。
我负责后勤,又负责民工领队,还兼着一个探沟的发掘。
发掘工作是一个科学性较强的工作。
每一地层发现每一器物,都需绘图照像、分析、写记录、登记造册、对比研究。
野外风日吹晒,每天工作都是八个小时以上,晚上还得看管值班。
专家老师都在小油灯下默默地对每件物品进行清理研究。
同时,经常召开现场分析会,并请南京医学院专家对每具人骨架进行分析。
生活每天是八大两粮食、营养不足,早上起来脸常浮肿,因为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一切艰苦全都忘却了。
发掘工作进行了36天,发掘部位在遗址中部,开了5条探沟,每探沟南北宽2米,东西除了T5长9米外,余为10米,发掘总面积计98平方米。
出土石器56件,角、骨、牙器168件,陶器197件,发现墓葬44座,随葬品206件。
其中,彩陶为江苏省地区省次发现。
文化层为早、中、晚三期,经碳化测定距今约4500-6000年之间,有青莲岗、刘林、花厅三个类型,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内涵的各类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发掘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历史界考古界的极大反响。
南京博物院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料,在尹焕章教授带领下于1966年3月17日-5月5日,结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组毕业班学生实习,又对大墩子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这次发掘共开12个探方,位置仍集中在中部,总面积540平方米,发现墓葬300座,出土3025件文物。
1976年南京博物院配合南大历史系二年级考古班学员开门办学,由南博考古部主任纪仲庆同志领队,一行16人再次来邳发掘。
发掘五个探方计250平方米,发现墓葬211座,平均1.24平方米就有一座。
出土器物1500多件,较重要的有玉雕猪头和兽头,禽身陶塑象等数件。
鹿角镰也是这次重要的发现。
先后三次发掘,获得了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资料。
通过实物资料,弄清了大墩子远古先民各时期社会性质和发展,是江苏的重要发现,是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文化关系重要依据,是沿海地区和中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例证。
由于它的发现引起了历史界考古界的关注,全国有关专考古专家学者写出报告论文30余篇,出土文物多次出国展出,并列入历史年鉴和编入大学历史教材。
4.现在的状况(The present situation):政府没有文化经济意识,更没有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育人意识,以至于现在的遗址除了一块碑之外根本看不出来那是一个遗址。
所有的土地全被政府发放给村民种植庄稼了。
由于所挖掘的古物大部分在南京博物馆,该遗址的名气越来越小,国家重视程度等同于没有。
5.政府管理方面(Government management):近十年来,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虽然对此很重视,也在该遗址处树碑证明,但我个人接触管理学后,感觉这种管理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严重阻碍了文化遗址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