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推理问题》练习题(含答案)解题指导1【例1】有五个人进行汽车竞速赛,他们没有比成平局,而是先后到达的。
威尔不是第一个,约翰不是第一也不是最后一个,琼在威尔后面到达,詹姆不是第二个,瓦尔特在詹姆后到达。
五个到达的顺序怎样?【思路点拨】。
詹姆不是第二个,瓦尔特在詹姆后到达。
所以只能詹姆第一名,瓦尔特就是第二名,约翰第三,威尔第四,琼第五。
答:詹姆第一,瓦尔特第二,约翰第三,威尔第四,琼第五。
总结:用“列表方法”把复杂问题加以条理化是解决“逻辑推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变式题1】有张、李、王、刘四位老师分别教数学、语文、美术、英语。
张老师可以教语文、美术;李老师可以教数学、英语;王老师可以教数学、语文、美术;刘老师只能教美术。
为了使每人都能胜任工作,那么教数学的是哪位老师?解题指导22.在推理问题中,常常遇到判断说假话真话的问题,这时我们常用假设的方法,淘汰掉不成立的说法,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结论。
【例2】我国有“三山五岳”之说,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一位老师拿出这五座山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标出数字,他让五位学生来辨别,每人说出两个,学生的回答如下:甲:2是泰山,3是华山;乙:4是衡山,2是嵩山;丙:1是衡山,5是恒山;丁:4是恒山,3是嵩山;戊:2是华山,5是泰山。
老师发现五个学生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呢?【思路点拨】采用假设法解决,因为每人说两句话,总有一句是对的,先假设甲第一句话对,第二句话则是错的,则乙说的2是嵩山是错误的,可推出4是衡山是正确的,由此可推出丙说1号是衡山是错的,那么5是恒山是正确的,由此推出丁说4是恒山是错误的,那么3是嵩山是正确的。
因为5是恒山,所以5是泰山是错误的,2号是泰山,所以2号不是华山,出现戊说的两句话都是错误的,与已知条件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同理,假设甲说的第二句是正确的,可以推出:1是衡山,2是嵩山,3是华山,4是恒山,5是泰山。
【变式题2】甲乙丙丁四人赛跑,有三名观众对赛跑成绩分别进行了估计。
A说:乙得了第二名,丙得了第一名。
B说:丙得了第二名,丁得了第三名。
C说:甲得了第二名,丁得了第四名。
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每人都说对了一半。
那么他们四人各得了第几名?规律小结常用的推理方法有排除法和列表法,列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已知条件,做出初步推断,然后再进一步推理,用“列表方法”把复杂问题加以条理化是解决“逻辑问题”的有效手段。
“假设推理法”又叫“假设淘汰法”,也就是先假设一个前提是正确的,以此为起点,如果推理导致矛盾,说明假设的前提不正确,再重新提出一个假设,直至得到符合要求的结论为止。
基础巩固1、二年级举行数学竞赛,马林、王强和李伟取得了前三名,已知马林不是第一名,李伟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是第一名,()是第二名,()是第三名。
2、红、黄、蓝三个盒子,两个盒子是空的,一个盒子放了乒乓球,每个盒子盖上都写入一句话:红盒上写着“乒乓球不在这里”;黄盒上写着“乒乓球不在这里”;蓝盒上写着“乒乓球在红盒里”;不过,其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想一想:乒乓球究竟在哪个盒子里?3、四个小朋友称体重,甲比乙重;乙比丙轻;丙比甲重;丁最重。
这四个小朋友体重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是怎样的?4、一位法官审理一起珍宝盗窃案,有四名嫌疑人甲、乙、丙、丁,他们的供词如下,甲:“罪犯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我没有作案,是丙偷的。
”丙:“罪犯在甲和乙中,有一人是小偷。
”丁:“乙说的是事实。
”经过调查,证实在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人说的是假话。
这四人中只有一人是罪犯,你知道谁是罪犯吗?5、甲、乙、丙三人分别是一小、二小、三小的学生,在区级运动会上他们分别获得跳高、跳远和垒球冠军。
已知二小的是跳远冠军;一小的不是垒球冠军,甲不是跳远冠军,乙既不是二小的也不是跳高冠军。
问:他们三人分别是哪个学校的?获得哪项冠军?6.数学竞赛后,小明、小华和小强各获得一枚奖牌,其中一人得金牌,一人得银牌,一人得铜牌。
老师猜测:“小明得金牌,小华不得金牌,小强不得铜牌。
”结果老师只猜对了一个,那么谁得金牌,谁得银牌,谁得铜牌?培优训练1、小王、小张和小李原来是邻居,后来当了医生、教师和战士。
只知道:小李比战士年纪大,小王和教师不同岁,教师比小张年龄小。
请同学们想一想:谁是医生,谁是教师,谁是战士?2. 春雨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各派一名选手参加乒乓球比赛,他们是杨阳、李强和王桐。
请你根据下列条件推断一下,3个班的选手分别是谁,他们各获得第几名?①杨阳不是四(1)班的选手;②李强不是四(2)班的选手;③四(1)班的选手没有获第一名;④四(2)班的选手获得第二名;⑤李强不是第三名。
3. 甲、乙、丙三个小学生都是少先队干部。
一个是大队长,一个是中队长,一个是小队长。
一次数学测验,这三个人的成绩是:①丙比大队长的成绩好;②甲和中队长的成绩不同;③中队长比乙的成绩差。
请你根据这三个人的成绩,判断一下,谁是大队长呢?4.一位法官在审理一起盗窃案中,对涉及到的四名嫌疑犯甲、乙、丙、丁进行了审问。
四人分别供述如下:甲说:“罪犯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说:“我没有做案,是丙偷的。
”丙说:“在甲和丁中间有一人是罪犯。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过充分的调查,证实这四人中有两人说了真话,另外两人说的是假话。
同学们,请你做一名公正的法官,对此案进行裁决,确认谁是罪犯?5、甲、乙、丙分别是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的小朋友。
甲不会英文,乙不懂日语却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
问:甲、乙、丙分别是哪国的小朋友?【竞赛提升】1、小强、小清、小玲、小红四人中,小强不是最矮的,小红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强高,小玲不比大家高。
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子写出来。
(四年级奥数试卷)2、甲、乙、丙、丁、戊五个人坐在同一排5个相邻的座位上看电影,已知甲坐在离乙、丙距离相等的座位上,丁坐在离甲、丙距离相等的座位上,戊的左右两侧的邻座上分别坐着她的两个姐姐,则()和()是戊的姐姐。
(第八届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四年级)3、A、B、C三人中,一部分是总说真话的老实人,另一部分是总说假话的骗子。
A说:“若C是老实人,则B是骗子。
”C说:“A和我不都是老实人,也不全是骗子。
”则A、B、C三人中,_______老实人,_______是骗子。
(2002年鹤琴小学四年级数学竞赛试题)答案与提示【解题指导】以教数学的是王老师。
答:教数学的是王老师。
【变式题2】【思路点拨】用假设的方法解决。
假设A说的第一句“乙得了第二名”是对的,那么丙得第一名就是错的,C说的“甲得了第二名”就是错的,“丁得了第四名”就是对的,B说的“丙得了第二名就是对的”,“丁得了第三名”就是错的,这样就出现了2个第二名,所以A说的第一句话是对的不成立,也就是A说的第一句话是错的,第二句话是对的。
由此推得,丙得了第一名,丁得了第三名,甲得了第二名,乙得了第四名。
【基础巩固】1、【思路点拨】李伟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那么他是第三名,马林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三名,他是第二名;王强就是第一名。
答:(王强)是第一名,(马林)是第二名,(李伟)是第三名。
2、【思路点拨】假设红盒是真的,红盒中没有球,黄盒上就是假话,乒乓球应该在黄盒里,蓝盒上也是假话,乒乓球应该不在红盒里,与红盒真相符。
假设成立。
3、【思路点拨】由甲比乙重,得“甲>乙”,乙比丙轻,则丙比乙重,丙比甲重,所以得“丙>甲>乙”,再由“丁最重”得“丁>丙>甲>乙”。
要求从轻到重排顺序,再倒过来排,答:四个小朋友体重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是乙、甲、丙、丁。
4、【思路点拨】从题中可知,四人中只有一人是罪犯,并且四人中有二人说的真话,二人说的假话,所以我们从这四句话中选出最明显的不是真话就是假话的话来分析。
这四句话中,选出乙的“我决有作案,是丙偷的。
”进行分析: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丁说的话也是真的,且甲说的话也是真的,这就与“两人说的是真话,两人说的是假话”不符。
所以,说明乙的话是假的,那么丁的话也是假的,甲和丙的话就是真的,罪犯是乙。
5、【思路点拨】先用列表的方法分析:由二小的是跳远冠军,一小的不是垒球冠军,一小也不是跳远冠军,一小只能是跳高冠军。
那么三小就是垒球冠军。
乙既不是二小的也不是跳高冠军,可知乙不是二小的也不是一小的,乙是三小的,是垒球冠军;甲不是跳远冠军,甲不是二小的,也不能是三小的,甲是一小的,是跳高冠军;那么丙是二小的,是跳远冠军。
答:甲是一小的,是跳高冠军;乙是三小的,是垒球冠军;丙是二小的,是跳远冠军。
6、【思路点拨】(1)若小明得金牌,小华一定“不得金牌”,这与“老师只猜对了一个”相矛盾,不合题意。
(2)若小华得金牌,那么“小明得金牌”与“小华不得金牌”这两句都是错的,那么“小强不得铜牌”应是正确的,那么小强得银牌,小明得铜牌。
答:小华得金牌,小强得银牌,小明得铜牌。
【培优训练】1、【思路点拨】小李比战士年纪大,可知小李不是战士,小王和教师不同岁,可知小张大,再根据小李比战士年纪大,应该是小李比小王年龄大。
所以小王是战士,那么小张就是医生。
答:小张是医生,小李是教师,小王是战士。
2、【思路点拨】因为“李强不是四(2)班的选手”和“四(2)班的选手获得第二名”,推得李强没有获得第二名,又因为“李强不是第三名”,所以李强只能是第一名。
又因为“四(1)班的选手没有获第一名”,所以李强也不是四(1)班的,李强只能是四(3)班的。
“杨阳不是四(1)班的选手”,他也不能是四(3)班的,杨阳是四(2)班的,获得第二名;那么王桐是四(1)班的,获得第三名。
答:王桐是四(1)班的,获得第三名,杨阳是四(2)班的,获得第二名,李强是四(3)班的是第一名。
3、【思路点拨】用列表的方法:由“丙比大队长成绩好”,可知丙不是大队长,由“甲和中队长的成绩不同”,可知甲不是中队长,由“中队长比乙的成绩差”可知乙也不是中队长。
那只能丙是中队长。
说的是真话。
可是乙和丁两人的观点一致,所以在剩下的三人中只能是丙说了假话,乙和丁说的都是真话。
即“丙是盗窃犯”。
这样一来,甲说的也是对的,不是假话。
这样,前后就产生了矛盾。
所以甲说的不可能是假话,只能是真话。
同理,剩下的三人中只能是丙说真话。
乙和丁说的是假话,即丙不是罪犯,乙是罪犯。
又由甲所述为真话,即甲不是罪犯。
再由丙所述为真话,即丁是罪犯。
答:乙和丁是盗窃犯。
5、【思路点拨】甲不会英文,说明不是英国人,可能是中国人或日本人,乙不懂日语却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说明乙不是日本人,可能是中国人或英国人,却又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那么乙只能是中国人。
可知甲不是中国人,只能是日本人。
那么丙只答:甲是日本人、乙是中国人、丙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