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开明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随堂练习初三语文试卷一(22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故弄悬虚,幸福也不会总在天际闪烁.光芒耀眼夺目,它常在平淡中悄.然降临,你需以平和之心静静体验幸福。
贫困中相儒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这些幸福啊,像一粒粒点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
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4分)2013年淮安市周恩来读书节开幕式在涟水大剧院举行。
①本届周恩来读书节相继陆续推出“恩来讲坛”、“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等系列主题活动。
周恩来读书节自创办以来,②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培养了全市人民的读书热情,营造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3.为了凸现淮安人文底蕴,扩大淮安文化影响力。
近日,我市面向社会征集3个最具代表性的“淮安符号”。
目前,“淮扬菜”“淮海剧”“周恩来”“西游记”“明祖陵”等成为最终的候选“符号”。
请你仿照示例,从另外四个候选“符号”中选择一个向组委会推荐,简要阐述你的推荐理由。
要求:凸显符号的文化特点,不超过20字。
(4分)示例:淮扬菜,口味平和,南北皆宜,彰显了淮安特殊的地理文化。
选择:▲理由:▲4.如果用“三十六计”来解读《吴用智取生辰纲》,我们会发现吴用在“智取生辰纲”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很多的计谋。
如好汉们在黄泥岗林中休息,运用的是“以逸待劳”之计。
请你说说“混水摸鱼”之计对应了本回情节中的什么内容。
(2分)答:▲5.诗、文名句填空。
(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
(8分)必答题:①▲,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②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③▲,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⑤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⑥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选答题:⑦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晏殊《蝶恋花》)⑧▲,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⑨▲ ,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山中留客》)⑩毕竟西湖六月中,▲。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6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
(16分)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一百许.里▲②千转.不穷▲③猿则百叫无绝.▲④横柯上.蔽▲7.翻译句子。
(4分)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富春江山水为何会使“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产生“息心”“忘反”的心理?(4分)9.请你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一句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这句话展现的奇异景色 (60字以内。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17分)一箸脆思蒲菜嫩①蒲菜,俗名蒲儿菜,是淮安的传统名菜。
它是香蒲根部的茎芽,所以又名蒲芽,《西游记》中称它叫蒲根菜,古书上则称之为蒲、蒲蒻。
②人类食用蒲菜并不仅限于淮安,蒲菜入宴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礼》上即有“蒲菹”的记载。
《诗经〃大雅》云:“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蒲”就是香蒲没入淤泥的嫩茎。
这句诗意思是韩候去娶妻,路过屠邑(今陕西西安东部),屠邑的显父即以竹笋和蒲菜来为他饯行。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食物种类和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蒲菜逐渐不再被人们普遍食用了。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蒲菜味美,但“今人罕有食之者。
”④在淮安却不一样。
淮安水乡泽国,盛产芦蒲,不但早就有吃蒲菜的传统,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汉代文学家枚乘所撰的《七发》中,借作品中的人物吴客之口,叙述精美的食物,说:“刍牛之腴,菜以笋蒲。
”(意思是用小牛的肥肉,与竹笋、蒲菜一同烹制)。
相传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坚守淮安城时粮食断绝,他的夫人梁红玉便用蒲菜作餐,犒劳将士,军民同心协力,使淮安城“兵仅三万而金兵不能犯”,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
后人为了纪念梁红玉,特创作淮扬名菜“红玉列兵”——以红色虾仁配一段段排列整齐的蒲菜,虾仁如将帅,蒲菜如列兵,赏心悦目,鲜美爽口,文化与佳肴同食,真是沁人心脾。
淮安蒲菜,不仅是一种美味,更凝聚着一种文化。
⑤明清以来的诗文小说中,也常赞美淮安蒲菜。
明代淮安人顾达,曾作《病中乡思》一首,诗云“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
”(箸:筷子)别人思乡,以描绘家乡山水人情来表达;顾达思乡,却颂扬家乡蒲菜,别具一格,足见淮安人对蒲菜的深情!吴承恩更是将蒲菜写进《西游记》中。
第八十六回,孙悟空在隐雾山打死豹子精救出唐僧后,一同被解救的樵夫邀请师徒四人到家中,奉献几品野菜酬谢,“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
”⑥开国总理周恩来,在别离家乡淮安后,除了老家院里的那株腊梅,对蒲菜也是一往情深。
在他宴请外国友人的菜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淮安蒲菜。
⑦为什么到了明代,蒲菜在别的地方“人罕有食之”,而淮安人仍将它当美菜来食用呢?主要因为淮安蒲菜的味道很美。
淮安的水土适合蒲菜的生长。
淮安蒲菜以万柳池、勺湖、夹城等地所产为佳,其中尤以万柳池、天妃宫一带蒲菜最为著名。
这里池水浅、淤泥深,水质优良,所产蒲菜,如羊脂玉管,饱含嫩汁,壮而不老,清香爽口,嫩脆若笋,营养丰富,为蒲菜佳品。
⑧蒲菜不仅是美味佳蔬,而且是食疗良药。
蒲菜味甘性凉,能清热利水。
久食有轻身耐老、坚齿明目聪耳之功,生吃有止消渴、补中气、和血脉之效。
(选文有删改)10.阅读全文,说说淮安的蒲菜为什么能成为传统名菜。
(4分)11.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写抗金英雄梁红玉的故事有何作用。
(5分)12.说说文章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13.阅读全文,赏析文题“一箸脆思蒲菜嫩”的妙处。
(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7分)寒夜生花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
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间徘徊。
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③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
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底,而是满窗盛开!④霜花姿态万千。
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
当然,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
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
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
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
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⑤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
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⑥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
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
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
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⑦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
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
还有那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两层变成了三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⑧第二天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花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
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
⑨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
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⑩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
有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逝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
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
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⑪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
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像是在跟我搭话。
14.作者笔下的霜花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加以概述。
(4分)15.文章第①段中写山林中的飞鸟、河流下的鱼、街头的人们有什么用意?(5分) 16.请赏析文中第⑪段中加框的句子。
(4分)17.依据文章看,霜花给予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或人生启迪?(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8分)父亲的鞋子①那年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上农药化肥,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
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
你们家里,我连一片砖都没有为你们添过,没操过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您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你就别想多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记性差,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
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包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