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及词汇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及词汇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及词汇(24篇)注: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常考默写句,黑体字为易写错或易混淆的字。

其中加*号的篇目为新增篇目。

1.孔子语录《论语》【经典背诵段落】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4.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①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②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③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智慧)④莫.春者(“莫”通“暮”,尽,晚)2.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两个词,“可”,可以,“以”,凭、靠;今义:能够,许可)34.①学而时.习之(时间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④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2.伤仲永* 王安石【经典背诵段落】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词汇清单】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牵,引) 23.古今异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奇)②父异.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诧异)③稍稍宾客..其父(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父利.其然也(名词用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3.孙权劝学*司马光【经典背诵段落】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词汇清单】1.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23.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②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③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④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今义:更加,越发)4.口技林嗣环【经典背诵段落】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词汇清单】1.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23.古今异义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转折,然而)4.词类活用①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用作动词,说出)③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④抚尺一下.(方位名词作动词,落,拍)5.桃花源记陶渊明【经典背诵段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词汇清单】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3.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③率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邑人来此绝境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⑤便扶.向路(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⑥未果.,寻病终(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4.词类活用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②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③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6.陋室铭刘禹锡【经典背诵段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词汇清单】1义之动词,去,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④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7.爱莲说周敦颐【经典背诵段落】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汇清单】1.一词多义词语义项例句成语①鲜少,读xiǎn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鲜为人知鲜艳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②远远播香远益清(《爱莲说》) /远远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远走高飞③出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夺眶而出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现,显露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层出不穷说出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脱口而出2.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种植)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②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远播;清,显得清幽)8.三峡郦道元【经典背诵段落】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词汇清单】1.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2.一词多义词语义项例句成语①自从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自始至终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自己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力更生②良很良多趣味(《三峡》) 用心良苦善良此皆良实(《出师表》) /精良,好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良辰美景③属连续,连接属引凄异(《三峡》) / 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 通“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虽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虽然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⑤绝消失,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隔绝的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极绝多生怪柏(《三峡》) 绝顶聪明断,断绝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络绎不绝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3.古今异义①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或者,或许)②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两个词,“至”,到,“于”是助词,无义;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4.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②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③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④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结霜)9.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经典背诵段落】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词汇清单】1.一词多义词语义项例句成语①寻寻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寻根究底寻章摘句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②空空灵,透彻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 消散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在空中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③入照进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 /2.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10.湖心亭看雪*张岱【经典背诵段落】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