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生态学城市: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性质:是介于城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学科。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对城市生态学的概括: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3、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调控方法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5、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节控制6、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应用。

分类: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

任务意义:为解决矛盾、实现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学科基础:城市学、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的原则。

3、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数理模型分析(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5、新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新技术的应用6、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可分为资源利用和生产条件生态位——生产。

环境质量和生产水平生态位——生活。

城市生态位分类:1、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2、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系统工程概述:工程学内容加入到系统中。

系统:有机整体。

特性:边界性、分层性、整体性、整合性、整体环境适应性。

组成:1、无生命类: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2、生命类: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

能量的流动,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

能量流动分析:物质能量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因子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组成: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他生物。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1、拮抗作用。

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3、净化作用。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2、最小因子定律3、耐受性定律。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个综合体称作城市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居民、城市环境系统构成的。

城市环境系统分为自然环境(生命、非生命)和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两个功能: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

外部功能是联系其他生态系统,根据系统的内部需求,不断从外系统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正常运转与平衡;内部功能是维持系统内部的物流和为能量的循环和畅通,并将各种流的信息不断反馈,以调节外部功能,同时把系统内部剩余的或不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到其他外部生态环境系统去。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特征:1、人工系统,人是核心2、环境变为人工的环境。

3、分解功能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受经济社会各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5、自我控制能力弱。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人口剧增2、资源匮乏(土地、淡水、森林)3、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4、臭氧层破坏5、自然灾害。

原因:城市化和超工业化进程。

现代城市化: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上层建筑的形成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目日益增加。

城市人口:又称城镇人口或称城镇居民。

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3种含义:1、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2、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3、居住在市辖区范围内的人口。

按属性表现分类: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城市人口社会结构。

城市人口要素:城市人口的数量、年龄、性比、密度、分布行业特征等。

人口结构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1、城市人口数量2、城市人口年龄结构3、城市人口性比4、城市人口密度(两种含义:1、指市行政区内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2、指城市规划区域建设区范围内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5、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人口分类:1、服务结构分类(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2、职业结构分类(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性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3、文化结构分类4、民族结构分类。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差数。

城市人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城市流动人口分类:1、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2、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

地质环境:城市工程建设的地质类型。

地质类型按工程地质条件分级:1、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的良好建设用地、适宜于建设,但需要简单工程处理的用地3、可以进行建设,但需要进行适当工程处理的用地4、不适于工程建设的用地。

城市大气环境:城市最显著特征污染严重,污染源分为固定污染源和流体污染源。

城市气候环境: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

主要表现:1、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即形成城市“热岛效应”2、风速小,静风多3、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较低4.、多尘埃和云雾,太阳辐射减少5、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增加。

降水:城市多于郊区。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及溶解物的总称。

特点:整体性、可控性。

城市水环境质量衰退性变化。

城市水资源:可供城市用水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每年得到补给恢复的淡水量。

现状:1、水资源相对较少2、分布不均匀3、水环境恶化4、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文是一个动态过程,由流入流出人为三部分决定。

城市水污染: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热放射性物质污染。

分为地面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

特色:覆盖率较低。

功能: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保护环境、净化环境、调节小环境气候条件的生态效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创造经济价值的绿化产业。

生物环境:城市植物、动物、微生物(存在大气、水、土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生活构成一定危害,包括细菌、病毒、放线菌、真菌等)。

城市植被分类: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

城市植被功能:1、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城市动物: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

城市野生动物特性:1、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2、种的数量的改变。

3、种群特征(种群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组成和性比等)种群数量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城市野生动物对人类危害:1、野生动物对飞机的危害2、野生动物是疾病的携带者3、野生动物对建筑物、观赏植物以及景观植物的破坏。

城市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

城市灾害防治对策:1、对前状态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信息系统、加强法制建设3、加大投入,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4、发展城市地质灾害学科建设5、搞好预报工作城市火灾原因:思想放松、操作不正确。

火灾预防措施:1、城市规划与消防2、城市建筑严格遵守消防规定3、消防用水4、灭火设施。

景观: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特征:1、生态系统的聚合2、各生态系统之间和物质能量对流的相互关系3、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4、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性。

城市景观: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

景观要素三种类型:1、斑块(分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2、走廊(与本底有区别的带状土地)3、本底(在景观要素占50%以上)城市景观要素特征:城市景观生态单元特点、城市景观结构要素特点。

景观多样性描述指标:1、丰富度或相对丰富度2、Simpson多样性指数3、S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4、相对分块性。

城市景观异质性:二维平面的空间异质性、垂直的空间异质性。

城市景观规划目的和基本原则:1、以人为主体的基本原则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创建园林城市3、延续历史、开创未来4、协调统一、多元变化。

人口环境容量悲观论:①人口规模超过环境容量的基本表现是整个环境内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污染、毁林、草原减退、沙漠化、土壤侵蚀以及能源、食物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气候变异,灾害频繁等;②即使现有的人口规模不再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还会继续以相当快的速度上升,资源的耗用量仍会不断扩大;③人类只是地球上生物种群的一种,人类不能只是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留和创造适合于他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度繁荣的条件。

人口环境容量乐观论:①地球陆地还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利用;②人类对海洋资源,包括海底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处于起步阶段;③高速发达的经济条件是治理和优化环境的基础,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都是暂时的;④科学技术正以跳跃速度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深入认识自然规律,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能源的能力。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扩大人口环境容量。

人口环境容量辩证论是介于人口环境容量乐观论和悲观论之间的学术观点。

世界多数科学家普遍认为,人口环境容量不象生物环境容量那样主要决定于自然环境因素,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不断变化的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体系,是由多种,甚至是不确定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现阶段,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甚至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对人口环境容量过于乐观不是科学态度。

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资源的潜能是巨大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人口环境容量也会迅速扩大。

因此,对环境容量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人口环境容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超越现实和落后于现实状况的观点都是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

伯吉斯认为,外来移民最初进城时,为方便找工作,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

随着新来者不断增加,人口压力增大,造成住房紧张并进而引起房租上升、建筑密度提高,促使市中心区的人向外城区移动。

低收入新住户开始向较高级住宅区入侵,而较高级住宅区的住户卖掉房子向外迁移,入侵一个更高级的住宅区。

由此,迁居就像波浪一样向外层传开,最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边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