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铅中毒

03铅中毒


铅中毒 分布
毒 理 学

血液
与红细胞结合 (90%) 血浆 (血浆蛋白铅或磷酸氢铅 )
血Pb含量是表示Pb吸收 最常用指标。因血Pb易 早期分布于肝、肾、 脾、脑等器官 被清除,所以只能作为最 近吸收的指标,不能反映 数周后转移至骨骼、毛 发等蓄积 体内铅的总负荷。
(磷酸铅)(90%~95%) 体内酸碱平衡失调
症状。在国内已十分罕见。
铅中毒 慢性铅中毒病人 —周围神经炎(腕下垂)
NW
SW
NE
SE
失败 失败

失败
连续10次测试 成功 9 次即结束测 试,总次数减10 得到的差值,即 为动物获得记忆 成功 所需的测试次数 , 记为 A , 5 天后开 始第二轮测试, 测试结果记为 B , ( A - B )/ A 的值 为动物记忆保持 率 , 记 为 C 。
铅中毒
琥珀酰CoA ALA
ALA(血尿)
线 粒 体
ALAS
+ 甘氨酸
Pb Pb
胞 质 内
ALAD
卟胆原
尿卟啉原合成酶
尿卟啉原Ⅲ
原卟啉原脱羧酶
粪卟啉(血尿)
粪卟啉原Ⅲ
粪卟啉原氧化酶
FEP, ZPP(RBC)
低色素正细胞 型贫血
原卟啉Ⅸ
血红素合成酶
Pb
血红素
珠蛋白
Pb
血红蛋白
铅中毒 毒作用机理
毒 理 学
铅中毒
点彩红细胞
铅中毒
网织红细胞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呈 灰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 其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 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 兰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铅中毒
临 床 表 现
慢性中毒 职业中毒多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很少见。
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和
造血系统的损害
铅中毒
临 床 表 现
慢性中毒神经系统表现:
中毒性类神经症:早期常见症状。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无
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等,其中以头昏、全身无力最为 明显,但一般都较轻,属功能性症状。
铅中毒
毒 理 学
吸收: 污染形式:粉尘、烟或蒸气 吸收途径:常见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呼吸道吸入是主要 途径。经呼吸道吸收较为迅速和完全(肺泡的弥散作用和吞噬 细胞的吞噬),约40%进入血循环,消化道吸收相对较少,约 占摄入的5%~10%(婴幼儿经消化道吸收可达50%;饮食因素 可以促进铅的吸收如缺铁、缺钙、高脂饮食等)。铅的无机化 合物不能通过完整皮肤,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可通过皮肤 和粘膜吸收。 铅的吸收和毒性取决于: 分散度—物质被粉碎的程度。 组织中的溶解度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原 料
辅 料
中 间 产 品
成 品
副 产 品
夹 杂 物
废 弃 物
反 应 产 物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
包括固态、液态、气态、气溶胶。
粉尘(Dust):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10μm固体微粒。
烟(Mist):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雾(Fog):
铅中毒
毒 理 学
毒作用机理(补充) 铅毒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细胞膜的改变和脱髓 鞘。可见轴索周围改变,髓鞘崩解呈颗粒状或块状, 有时完全溶解,这些变化是由于铅损害了神经细胞 线粒体和微粒体造成的。 铅对肾脏的作用:影响ATP酶而干扰主动转运 机制,损害近曲小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肾小管重 吸收功能降低;使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影响肾小 球旁器功能,肾素合成释放增加,导致血管痉挛和 高血压。 其他:染色体畸变等(SCE升高)。
外周神经炎:
感觉型:肢端麻木或四肢末端呈手袜套样或袜套样感觉障碍。 运动型:肌无力,多为伸肌无力。 肌肉麻痹,亦称铅麻痹。多见于桡神经支配的手指 和手腕伸肌,呈腕下垂(垂腕症);损害腓骨肌、 伸趾总肌、伸庶趾肌节,则呈足下垂(垂足症)。 混合型:二者表现均有。
中毒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精神障碍或脑神经受损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Occupational Toxicants and Occupational Poisoning)
牛玉杰 公共卫生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主 要 内 容
概 述 常见金属中毒 有机溶剂中毒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中毒 农药中毒
这种因口服中毒发病常有一个潜伏期,短者4~6小时,
一般2~3天,最长者1~2周,其与摄入剂量和个体差异有密 切关系。
职业性亚急性中毒也可发生。
铅中毒
临 床 表 现
急性或亚急性中毒 其临床特点为面色苍白、口内金属味、恶心、 呕吐、剧烈腹绞痛、中毒性肝病,严重时可发生 中毒性脑病。 一般说来,经驱铅治疗后,可很快恢复,除 铅中毒性脑病外,很少有后遗症,预后良好。
铅中毒 慢 性 铅铅 线中 毒 病 ,人 蓝 黑 色 — (PbS )
铅中毒
临 床 表 现
慢性中毒血液和造血系统表现
可有轻度贫血,多为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
卟啉代谢障碍,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 粒红细胞增多。 其他: Fanconi综合征:伴有氨基酸尿、糖尿、磷酸 盐尿。 女性患者的月经不调、流产、早产等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
烟和雾统
气溶胶(Aerosol): 悬浮于空气的粉尘、
称为气溶胶。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最常见 皮
肤:其次 消化道:职业卫生中意义不大
铅 中 毒
(Lead Poisoning)
铅中毒
理化性质
接触机会 毒理学
临床表现
诊断及处理 治疗和预防
铅中毒
铅中毒
接触 机 会
铅中毒
接 触 机 会
铅中毒
接 触 机 会
铅中毒
接 触 机 会
生活性接触 油漆家具、塑料制品、染发剂、皮蛋加工等。 食用水、蔬菜、含铅高。 用“锡壶”盛酒、烫酒。 药源性接触 含铅丸剂 — 樟丹(Pb2O3)、黑锡丹(PbS)治疗癫 痫与支气管哮喘 中毒剂量 中毒 母源性接触 铅 母体 胎盘、乳汁 胎儿、婴儿 损害 胎儿正常发育 中毒
铅中毒 排泄
毒 理 学
缓慢,生物半减期约为5~10年。
主要由肾经尿液排泄。 尿铅可代表人体铅吸收情况。 正常人每日由尿中可排泄约20~80μg。 小部分经粪便、唾液、汗液排泄。
血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影响子代。
乳汁中的铅可影响婴儿。
铅中毒
毒 理 学
引起急性中毒的量因铅化合物不同而有 差别。 醋酸铅一次口服中毒量为2~3g,致死 量为50g; 口服铬酸铅1g可致死: 砷酸铅的经口最小致死量为1.4mg/kg。
铅中毒
接 触 机 会
铅接触的特点
用途广泛、使用量大、接触面广。
为环境和工业主要毒物之一 ,可经
不同的接触方式引起不同类型中毒 。
铅中毒
接 触 机 会
职业性接触 生产环境的铅蒸气、铅烟、铅尘 呼吸道 进入 铅中毒 全国铅中毒调查,铅中毒平均患病率为1.69%, 按行业分布以冶炼为最高达7.6%,蓄电池厂为 3.66%, 污染性接触 污染来源: 铅生产和加工工业 发达国家儿童 城市交通 铅中毒的主要原因 含铅颜料和油漆等的使用
毒作用机理(补充) 影响红细胞中的核糖核蛋白体和可溶性的mRNA, 而干扰珠蛋白的合成,导致贫血。 直接作用于红细胞,抑制红细胞膜Na+/K+--ATP 酶活性,影响水钠调节;铅与红细胞膜结合,增加 膜上胆固醇,减少嵌入蛋白质,使蛋白构像发生改 变,影响红细胞膜稳定性,最后导致溶血。 铅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铅使ALA增多,ALA与 GABA化学结构相似,因而与GABA产生竞争性抑制 作用,干扰神经系统功能,出现意识、行为改变等; 影响脑内儿茶酚胺代谢,导致铅毒性脑病和周围神 经病。
铅中毒 代谢
毒 理 学
人体内的铅最终大部分沉积在骨骼内,是一种稳定状态。 先进入骨小梁部,然后逐渐分布于骨皮质。 铅在体内的代谢与钙相似,任何影响钙代谢的因素均可 影响铅的代谢。 缺钙 骨骼中的磷酸铅 铅 酸碱平衡破坏 中 毒 (感染、饮酒、外伤) 磷酸氢铅 发 骨疾病 (溶解度增加100倍) 作 (骨质疏松、骨折) 血液
铅中毒
点彩红细胞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 胞浆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 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 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 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 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 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影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导致一系列 神经功能障碍。
直接损伤神经鞘细胞,引起神经纤维节段性脱 髓鞘,最终导致垂腕。 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抑制多种细胞酶的活性, 抑制氧化磷酸化和干扰正常代谢;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害及血管痉挛,出现腹绞 痛、暂时性高血压、肾小球滤过滤降低等。
铅中毒
毒 理 学
铅中毒
毒 理 学
毒作用机理 干扰卟啉代谢,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a、抑制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δ-ALAD)活性 b、血红素合成酶(HS) c、抑制δ-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δ-ALAS)活性。 δ-ALA , 原卟啉IX与Fe++结合受阻而与锌结合 锌 原卟啉(ZnPP) 游离原卟啉(FEP)和锌原卟啉 ,尿 粪卟啉(CP-U) , Hb 低色素性正常细胞性贫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