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
骨穿 PLT↓
发热
消耗过度: 分布异常:
治疗: 1.紧急处理 输注血小板;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病因
生成减少:白血病、MDS、再障
破坏过多:多与免疫有关(原发、继发) 消耗过度:DIC、TTP/HUS 分布异常:脾亢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异常免疫作用:正常时脾参与抗原处理及抗体抗原加工,脾肿大时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合成各种自身抗体。 形成门静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异常:明显肿大的脾使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加,久而久之
药物相关性
发病机制: 药物抑制血小板生成:1)对骨髓粒、红、巨三系抑制;
2)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
药物直接破坏血小板
不同机制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中血栓形成,
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损伤。 血清中ADAMTS-13活性正常,也不存在ADAMTS-13抗体, 由此与TTP区分
DIC
DIC
脾亢
发病机制: 过分阻留作用;
过分过筛及吞噬作用:包裹抗体或补体
的血小板或畸形血小板通过肿大的脾时,被吞噬。
血热、HIV-1、巨细胞病毒等 HP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巨核细胞,使巨核细胞生成血小 板能力减弱
病毒对外周血血小板的直接破坏作用
抗病毒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血小板膜蛋白发生交叉反应 或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粘附于血小板膜, 导致单核局势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增加
生成减少: 白血病、MDS、 再障、淋巴瘤 破坏增多: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无辜旁观者学说”
药物相关性
“无辜旁观者学说”
药物(半抗原)+血浆蛋白=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抗体=IC
(抗体直接针对药物-载体复合物,而不针对血小板抗原决定簇)
IC以非特异过程粘附于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
感染相关性
病毒感染常见:包括EB病毒、微小病毒B19、登革热、流行性出
血小板减少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
2016年2月3日
病因
生成减少:
病因
生成减少:白血病、MDS、再障
破坏过多:多与免疫有关(原发、继发) 消耗过度:DIC、TTP/HUS 分布异常:脾亢
免疫相关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TTP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