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江陵县国土资源局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二〇〇九年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2)第二节规划原则 (2)第三节规划依据 (3)第四节规划期限和范围 (3)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第二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9)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9)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9)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0)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3)第一节落实耕地保有量 (13)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14)第三节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14)第四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15)第五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17)第一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7)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17)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17)第四节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18)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0)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 (20)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变化 (20)第七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2)第一节农业产业布局 (22)第二节基本农田布局 (22)第三节建设用地布局 (23)第八章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规则 (27)第一节土地利用分区 (27)第二节分区管制规则 (27)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第一节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32)第二节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33)第三节规划实施的弹性管理措施 (33)第四节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34)第五节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 (35)第六节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35)附表 (37)附表1 江陵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统计表 (37)附表2 江陵县1996年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对比表 (38)附表3 江陵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 (39)附表4 江陵县土地规划耕地平衡表 (40)附表5 江陵县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表 (40)附表6 江陵县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表 (40)附表7 江陵县中心城区发展规模表 (41)附表8 江陵县建设用地新增新减规模表 (41)附表9 江陵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表 (42)附表10 江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主要测算指标表 (43)附图 (45)前言江陵县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西部,长江荆江河段北岸,位于荆州城区东南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2′52″—112°44′22″,北纬29°54′36″—30°16′45″,海拔25.3—31.0米。
东与监利县、潜江市接壤,西隔长江与公安县相望,南接石首市,北邻荆州市沙市区。
全县版图东西距53.5公里,南北距36.2公里,国土面积1047.81平方公里,辖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郝穴7个镇和马家寨、秦市2个乡以及三湖、六合垸2个农场,省管江北监狱亦在辖区之内。
2005年末江陵县总人口403196人,其中农业人口292797人,非农业人口110399人,城镇化水平是27.38%。
2005年江陵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83508万元。
为保障规划期内江陵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按照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部署,编制《江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以耕地保护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重点,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手段,阐明规划期内江陵县的土地利用战略,制定土地利用目标、任务和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并对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进行分解落实。
《大纲》报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通过后,作为全县各级规划修编的基本依据。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耕地;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需求与供给、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的高度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各时期用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规划原则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合理安排各类、各业用地;2、服务经济建设,保障社会发展;3、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从严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6、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7、统筹规划、城乡协调、合理布局;8、公众参与与政府决策相结合。
第三节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国发[2004]28号);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6、《江陵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7、《江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8、其他相关法规、规范、规划和计划。
第四节规划期限和范围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目标年:2010年;规划目标年:2020年。
规划范围:全县行政区划范围,土地总面积1047.81平方公里。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江陵县土地总面积104781.31公顷。
其中:农用地89344.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27%;建设用地11278.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6%;未利用地4158.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7%(土地利用结构见附表1)。
1、农用地耕地66161.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14%;园地290.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8%;林地1590.5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2%;其他农用地21302.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33%。
2、建设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9787.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4%;交通用地355.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4%;水利设施用地1135.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
3、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7.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其他土地4151.0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6%。
第二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耕地资源逐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各项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使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土地资源详查及变更调查资料显示,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使供求差距不断拉大,给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加上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和经营,造成耕地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蓄水保墒能力差、有效灌溉面积减少。
造成地力下降的原因,首先是施用化肥过量,有机肥投放不足,用肥结构不合理;其次是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三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各种污染。
3、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江陵县三大土地利用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江陵县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为9.34%。
这除了与江陵县人口密度较高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
其次表现在江陵县生态用地所占比例偏低。
同时,各大地类内部利用结构也不尽合理。
耕地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油料和绿肥等养地作物种植面积少,林地中用材林比重大,经济林比重小。
近年来,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出现了大量占用良田开挖渔池和发展林果业的倾向,而真正的低湖田、冷浸田和其他低产田改造挖的力度不够。
4、土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04781.31公顷,未利用地仅有4158.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7%。
未利用土地中,可以开发利用的荒草地仅有7.29公顷,开发潜力严重不足。
5、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现象严重据各乡(镇、场)外业调查,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270.40平方米,占地指标远远大于国家规定标准,大于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指标。
农村居民点还普遍存在着附属用地大,用地不紧凑的现象,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今后十五年,是江陵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必须科学分析县内外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新形势,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江陵县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1)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
江陵县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江陵县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将需要调整占用一些耕地,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2)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突出,保障经济社会建设用地的难度加大。
江陵县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阶段,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35.65%和49.15%,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保持较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将拉动基础设施用地的进一步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将需要新增建设用地作为支撑。
但是,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江陵县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较大的压力。
(3)统筹各业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发挥土地供应调控的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各业土地利用结构。
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人民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交通、水利、能源、教育、居住等基础和公益设施建设需求日益增长,形成各行业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行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统筹协调行业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土地供应调控的难度加大。
2、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江陵县经济社会实力逐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将进入新的更好更快发展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这将极大地促进城乡土地协调利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益明显提高,为了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必然会对土地集约利用出台一系列调控手段;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突破土地资源瓶颈的制约,必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随着土地增值,企业要降低生产成本,逐步转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