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建设XX优秀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XX优秀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XX优秀论文浅谈学校文化建设新课程实施的焦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风问题,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即校风。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置身其中却无法让人感受到其有的历史文化气息。

__重建学校新文化?叶澜教授说过: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它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

学校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

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禁绝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场所,我们要使师生在跨入校园之前,内心已朝思暮想而且不可遏制地渴求,置身校园之中,内心会涌动几多难以割舍而徘徊瞻顾的依恋。

可见,关注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赋予文化于时代气息,致力于提高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这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义。

许多研究资料显示:21世纪学校新文化应具有下面的特点:1、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积极理性的研究态度,发扬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心,要具有扎根本土又向世界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创造现代文化的能力;2、文化交流开放与快捷,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及其精神生命的丰富性;3、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4、文化追求具有高层次、高品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5、有力地影响并引导社区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6、文化形态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到处充满文化气息,有选择性地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校外文化;7、有机地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形为、价值取向等,但要严格控制文化动作的市场形为,防止商业化趋势。

下面从两方面谈学校的文化建设。

一、创造生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包括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

我们应积极地物化学校的有形环境,对师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师生生命体验活动方式的改变,成为他们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

在物化后的健康文化氛围中,师生的心灵会在无形中得到熏陶,生活行为方式会得到升华,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以形成,师生的生活会得到建康发展。

1、静态物质环境的建设校园是师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习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源。

俗话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的潜隐机制,挖掘教育内容,如致力于校园的绿化、净化、香化建设,为师生建设“四季有花香,处处绿满园,时时有欢笑”的富有生命成长气息的整洁校园;设有班级公约,学习园地,作品角,读书角,光荣榜,智慧树及校训,名人塑像,学校标志等文化教育项目,体现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营造充满“生命对话”的人文氛围,让每面墙壁,每一块草坪都会说话,布置光线充足,空气畅通,赏心悦目的教室,全面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文化环境质量。

2、动态精神文化的营造动态精神文化主要指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言行习惯,主要表现在校风、班风、学习风气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学校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不同于社会成人文化,它既要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又要以引导和适应某年龄段学生的鲜活的文化形式出现,它生动活泼富有动感,是满足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的最有效的因素,良好的校风、班风能使处于集体生活中的师生个体,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 __。

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力度,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应平等交往,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拓宽教师参与学校,学生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渠道,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积极的班风、校风,拉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彼此间的心灵距离,激发竞争意识和探索欲望,培养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充分发展师生的个性,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师生的文化品位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主动、健康地成长。

1.学校领导要主动和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要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简单人际关系,着力营造让教师每天都有个好心态的宽松环境,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了解教师的疾苦,倾听他们__,对待教职工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从点点滴滴上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以情感人,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大家庭氛围;在工作中该放手时要放手,使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体,大胆地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在班集体建设、教研组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放手让各个部门或有关教师去做,使他们在获得信任中得到满足。

这样,就会在学校构建起尊重、信任、理解、沟通的人文环境和允许“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学校领导、教师之间就会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在充满人性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就会使学校成为领导实践教育理想,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学生得到健康成长的场所。

2.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整洁而富有个性化的班级环境布置,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通过改革班级教育活动模式,坚持教室环境个性化布置,增设班级岗位,施行岗位轮换制度,“相信你能行”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把班级还给学生”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同时给学生提供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生活、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的意识和能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鼓励大家胸怀理想,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大家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成长。

二、营造健康的社区文化。

21世纪的新型学校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这个背景下;学校也并非处在真空中,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影响。

这种文化是多元性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然而校园文化在受到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构成和社区文化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双向互动的。

比如教师的价值观念、工作态度会直接受到社会群众的关注和评价;家长学校的家教指导直接对家长的观念行为发生作用;学校开放式的环境布置、文化氛围直接让家长得到体验。

因此,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社会要为学生们提供一块纯净的“天空”,让学生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健康的发展。

学校应根据文化的时代特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关心、支持学校的各种工作,学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与社区的有关部门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组织、共同参与,提高大家的文化品位,使学校文化有力地影响并引导社区文化,营造和谐、人文的社区氛围。

兴安盟首届校园文化建设征文优秀论文选登前言: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有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xx年全盟教育工作重点提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盟教育系统xx年中心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交流全盟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兴安盟教育学会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24个校园文化建设征文主题,开展了全盟首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征选活动,为从思想上、理论上提高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了作用。

全盟征文93篇,经过专家认真评审,评出一等奖16篇,二等奖35篇,三等奖28篇。

现将从中选出的学校一线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论文陆续刊登出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以进一步交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好经验,共同分享改革成果。

培育校本教研文化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乌兰浩特市兴安第一小学田轲教师是学校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是学校发展的不遏动力,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愿景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

因此,我校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坚持把教师的校本教研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

一、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定位校本教研是任何一所学校都坚持抓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专业引领,以及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等等,来加以推进,但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出去学习了,但回来传递的信息过程衰减很厉害,往往是听别人讲了一天,回来传达不到一小时,有的甚至几分钟;教师是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但记录的是过程,评课三言两语,浮在表面;教师在参与学习培训时感觉为之振奋,信心也很大,但到课堂上还是回到原来老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有的老师采取“拿来主义”,不顾本人及学生实际机械地照搬照抄,使课堂死气沉沉;有的教师把工作与学习、研究对立起来,认为没有时间,只要所教的班级成绩高就行了,至于学习、研究不放在心上。

从学校层面看,教研活动数量不少,但实效不高;活动组织随意,例行公事,缺少精心细化,目的性不强;对校本教研活动“行政管理”味道过浓,忽略了学校及教师的实际,造成教师被动地参加校本教研现象严重;作为校长本人缺少“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意识,认为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慢慢来,造成紧迫感不强,使工作缺少方法与创新等等。

面对上述现象我们进行认真反思。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零打碎敲,更不能临时抱佛脚,用常规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和新的矛盾,关键是要从办学理念上来引领,措施上来约束,文化上来熏陶,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校为本的研修文化,让它形成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主动研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校本教研其实是一种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及发展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学研究实践活动。

让教师将校本教研内化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随时随地在彼此影响,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专家理论实践化、教师实践理论化,努力引导、规范、激励全体教师共同营造一种“校本教研文化”,让这种文化引领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取向。

这种文化如果融入教师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

二、校本教研工作思路与做法1、以学习为先导,用办学理念引领全体教师的思想。

四年前,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并经过全体教师充分讨论,确立了“为了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办学理念,这是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形成的对学校发展所作出的理论思考,它与新课程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它决定着学校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实现,也决定着教师的学习取向与一定的学习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