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帝国主义不断的对中国的入侵掠夺,以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等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从他们的自身利益出发,探索着如何能使中国拜托种种困境。
他们先后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也是在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
在这些变革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要是以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兴办近代企业,他们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例如: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
但是由于军事工业中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给不足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因此兴办了一些重点在采矿、冶炼、纺织、工矿、航运、铁路、电讯等方面的事业。
例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由于受到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其次是建立了新式的海陆军,京师、上海、天津等地方的军队纷纷用上了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同时由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清政府筹办建设了海军,随之兴起了以北洋水师为主力的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的晚清海军部队。
所有水师共有舰艇八九十艘。
最后就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学堂主要分为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先后派遣赴美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派兴办的一系列的事业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购买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空防;第二是为了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经济实力。
所以奕欣提出“探源之本在于自强,自强之本在于练兵”。
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他们的主张基本一致,就是认为俄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均可以通过外交方式进行和谈!而主要的心腹之害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捻民组织的农民起义。
令人惋惜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甲午海战爆发了,洋务派经营了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虽然已经具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都几乎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极大的受到了限制,同时在管理上大多是由政府的“专派大员”直接管理,他们在企业内部非常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的恶习。
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吏只知道之乎者也,根本不懂任何先进的技术,造成了生产力极低,商品质量难以保证!从制度上讲的话洋务派既想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生产方式,又想维持封建阶级的上层建筑,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的他们最终的失败。
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
他们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农民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却又不想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再次就是洋务派对西方国家的过于依赖,西方国家已经与中国签订了各种的不平等条约,他们不断的对中国进行掠夺、侵犯,他们要的是中国的资源,而非洋务派心里
想的将中国扶起来!所以一味的“和戎”是不可取的,让千千万万的爱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强才是根本!
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作为后人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惨痛的历史,但是我们也应该吸取其中失败的教训,我觉得洋务派们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以及其中一系列的改革都是正确的值得的,但是那些都是书面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得到基本的落实。
当他们实施自己的计划时没有进行很好的监督,任用真正的人才来进行管理经营,从而让一些自私腐败的人或者是一些不懂装懂的在里面乱指挥,致使很多政策进展缓慢甚至影响的正常的运营。
所以我们一定要细心的完成每一个步骤。
再者洋务派们只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先进生产力,强大的军队,只想生搬硬套的效仿,而不仔细思考一下研究其精髓,找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生产方式,并且他们在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之间仍然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上。
保留着封建的制度,运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的结果必将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想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不是一味效仿。
更要分清主次利害关系!
由于甲午海战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的觉醒,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的需要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他们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熏陶和看到了日本向西方学习之后的成果,逐步意识到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运动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戊戌变法运动。
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维新主张进行了宣传,第一是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多次向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啊就是“公车上书”。
第二是著书立说,比如我们都有所耳闻的天演论便是严复翻译的。
第三是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等。
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裁减无用官员等;在经济上主要保护、奖励工农业、交通采矿业的发展;在军事上改练新式陆军,习洋枪洋炮;教育方面废八股,创设京师大学堂等西式学堂。
当时由于维新派的某些变革触及到了封建守旧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生了一场不可避免的论战!实质上这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令人惋惜的是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失败了!由于光绪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过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以他是一场相当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最后经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密谋策划,维新派被通缉抓捕,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戊戌六公子被杀!
我觉得维新派改革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维新派根本不敢也没有完全否定封建主义,因为他们以为凭着光绪皇帝,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就能实现改革、实现资产阶级参加政权实现君主立宪。
同时维新派们过度的信任帝国主义,幻想着依靠着他们帮助着自己变法维新,可是英日帝国主义却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结果维新变革全部落空!再就是维新派们自身仍然没有脱离封建的束缚,他们的思想仍然觉得国家是大清王朝的,他们没有想到人民脱离了人民,而且所有的变革都是针对于上层社
会,他们根本就没想过为人民解决点什么问题!所以,悲剧还是避免不了的发生了。
还有就是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是十分薄弱的,根本无法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相抗衡。
并且当时的光绪皇帝根本没有实权,而维新派却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一个人身上。
所以我觉的,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首相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个力量完成这项工作,同时我们还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既然决心改革,就应该彻底,维新派失败就在于他完全的将人民撇在了外面,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点都没有触及,所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的变革注定要失败!
在清政府内郊外困之际,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所以人民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清政府为了拜托这种困境,遂成立了政务处,宣布实施新政。
紧接着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裁撤绿军,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慈禧太后是同意改革的。
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的许多的变法措施都是得到她首肯的,她自己也说过变法图强是她的夙愿。
可是她自己去在内心却从未放弃封建帝制。
新政的失败还在于清廷在文教领域的政策失误,放松了对人民的思想的控制。
同时清廷一方面要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民族资本的压迫,其经济改革从根本上是失败的。
第二,清政府的经济改革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大量的反对力量。
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带来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清政府的死敌——革命党实力的壮大;另一方面,清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需要钱的,财政困乏的清政府就将这笔花销加到了广大人民的身上,结果加剧了清政府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统治危机加剧。
终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清末新政也就告终。
所以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历史潮流;再者,人民才是改革的主体,改革必须调动人参与的积极性,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应由全体人民共享。
只有这样,改革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并最终走向成功。
清末的改革经历了许许多多,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这些都以成为了历史,都已经过去,但是都没被忘记,虽然是失败了,我们会牢记改革中失败的教训,正是因为这些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在变革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积累失败的经验,才换取了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