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总结)前些日观看李保安的视频,了解了无钩调漂法。
主要就是找到灵与钝的上限和下限。
但发觉原理没有阐述清楚,其实就是了解漂的浮力和铅皮,钩,饵的重量关系。
经过研究整理整理,特归纳如下。
希望拍砖。
~1.无钩半水调目,定上限。
这是确定你想要钓鱼的最钝的目。
这个目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鱼情,天气,能见度等自己决定。
比如无钩调8目,这8目就为最钝(除跑铅外)。
调目就通过加减铅皮来实现。
上限2.双钩半水测目,测钩重。
上双钩,观察钩子下压浮漂的目数,测算钩子的重量。
比如挂双钩后目数为5目。
3.挂饵半水测目,测饵重。
先挂单饵。
半水。
测目(比如3目)。
再挂双饵。
半水。
测目(比如1目)。
这时候挂双饵露出的目数,即为钓鱼最灵的目数。
下限。
经过以上测试,就方便测算钩和饵的分别重量。
单钩重=(8-5)/2=1.5目单饵重=5-3=2目双饵双钩重=(2+1.5)×2=7目4. 通过漂语了解水下状态根据以上计算,可以方便通过漂语了解水下面钩饵的状态。
8目以上:双钩饵躺底。
即钩饵全部失重。
λ6目:下钩躺底,上钩轻触。
λ4目:下钩触底,上钩悬浮λ2目:下钩轻触底,上钩悬浮λ1目:双钩悬浮,可钓浮。
即钩,饵全部承重。
4目以下为钓灵,以上为钓钝。
可任意调目,直到找到适合当天的最佳钓目。
通过移动太空豆来调目,同时保留最上限的太空豆和最下限的太空豆,在这两者之间任意调整即可。
悬坠钓法中钩饵和漂尾格目的辩证关系(转载)先声明一下,发表前自己又看了一次帖子,确实有点“又臭又长”的意思,但是,只要您有点耐心,会发现里面还真有点真东西。
笔者愚钝,确实没有好办法把一些很绕人的东西再简练了,请您多担待吧。
看到有不少朋友在关心钩距和漂尾调目的问题,饵料的状态等细节问题,做为一个资深的钓鱼人(资深不代表水平高哦),我很欣慰。
这说明钓鱼的细节问题在逐步被大家重视。
关心细节,是探索钓鱼奥秘的重要步骤之一;尊重科学,是钓鱼必须的基本功。
在本文成型准备发表前,无意中看到了达奇先生的【达奇说浮漂之“灵.顿”——谈大师误导】一文,观点竟然和笔者相同,其专业的阐述和诙谐大胆的“欢迎对号入座”,使人耳目一新。
受其科学性的思路的启发,又一次对本文做了部分修改与完善,谢谢达奇。
科学的才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解钓鱼的每个概念,钓鱼才能少走弯路。
尽管牛有些“杠头”和“牛脾气”,但是,站在科学钓鱼的角度,我愿与“牛”为伍。
一:钩饵和漂尾格目的关系为了说明问题,在谈这一问题之前,先设定一个前提:把线组(浮漂至钩子等)的总体质量在稳定的水体中半水调整平衡后(即:浮漂露出相应的格目点,也就是调目。
),把八字环以上和以下分别看成两个部分。
即;八字环(包括八字环)以上的主线、铅座、配铅、太空豆、漂座、浮漂是一部分,下文简称上部;八字环一下的子线、钩子、饵团是一部分,下文简称下部;再加一个概念,上部与下部的结合点以下简称支点。
这样分的理由是,在悬坠垂钓的过程中,您设定好的调目后,上部的质量和状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下部则会根据垂钓的要求不同,需要适时根据鱼情调整其受力状态和角度。
比如:推拉太空豆调整钓目点,实际上主要是延长或者缩短水线,从而达到调整下部的位移和状态(受力平衡)的作用。
改变垂钓饵团的大小和粘散软硬状态来适应鱼情,实际上主要改变的是下部的受力幅度和角度。
当然,我这种说法可能不够严谨,因为上下是有机结合的受力体系。
但是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您姑且受我“误导”一次吧。
因为一起来说,怕我说的明白,您听着糊涂。
本文设定:上部是一个已经调整到位的稳定体系,即:调目已经达到了实际垂钓的需求。
这样,线组上部体系中,就可以只关注漂尾的格目了。
那么,影响格目变化的就只有支点和其下部因素了。
悬垂底钓法是最容易出现误区的,理解了悬垂底钓法,其它问题就容易搞懂了。
故这次只谈悬垂底钓法。
上部体系已经设定不变了,现在,便可以只谈钩饵和漂尾格目的关系了。
至于其它因素,我们这次先不谈,“混为一谈”更容易出现概念性错误。
为了更清晰的说明问题,我感觉有必要先简单阐述一下日鲫钓法中的段差底钓法。
笔者认为,日鲫钓法和悬坠钓法二者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做个比较,或许能更好的理解悬垂钓法。
日鲫段差底钓法的钩距很大(一般为十公分以上),确定钩距的大小和子线的长短是玩好段差底钓的关键。
段差底钓法的上钩饵团主要是诱鱼的物化饵料,无需长时间在钩上留存;下钩饵团则是真正骗鱼索饵的饵料。
通常情况下,下钩饵团很小很轻,但具体的大小当然也是依据鱼情而定的。
下面简单描述其水下之诱钓过程:抛竿待浮漂立直后,压带水线(大线)至与上部体系与水底和水平面垂直。
钩子饵团到底后,上钩的饵团托底子线绷直(短子线);下钩的子线(长子线)弯曲,钩饵躺底。
随着上钩饵料的物化,在线组上部的垂直带动下,上钩慢慢离底上浮,下钩子线慢慢绷直。
随着上钩诱食饵团的逐步物化,钩饵上浮,线组上部向上的牵引力逐步将下钩拖近物化区的中心区域。
这时下钩子线微微弯曲,钩饵的重量由池底和(受上部带动的)下钩子线(长子线)共同承担。
鱼在索食物化区域的饵屑时,将钩子和骗饵一同吸入口中.......再描述此时的漂尾状态:本文设定:1;全目为十一目的漂尾,空钩半水调整浮标为七目。
2;底钓时,调整好双钩挂饵抛投入水后,标尾格目露出一目。
3;上钩的钩饵重量在漂尾格目上的显示是五目。
4;底钩(计算上由池底承载部分的钩饵重量)实际显示在漂尾的格目重量是两目。
这时,漂尾格目随着上钩饵团的物化慢慢升起,逐步在水平面显现,升至接近六目时,上钩的诱饵基本化散。
随着上钩饵离底,漂尾格目上浮,下钩的子线逐渐被绷直,拖动下钩钩饵进入上钩钩饵物化所形成的窝料化散区,直至漂尾露出水面7目左右……。
此时,漂尾如果出现有力顿挫之鱼讯,抬竿、中鱼。
通过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出,日鲫段差底钓法中,钩饵和浮漂漂尾的显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明白其下钩中鱼的道理所在。
这也是日鲫钓法程式化的步骤之一,其中是有值得深思之理由的。
特别说明一下,日鲫钓法浮漂调整的过程有些繁复,是另一课题,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二:钩重和漂尾格目的关系假设在水中,上述的例子中的单钩在漂尾格目刻度上显示的质量是2目,那么双钩的质量在漂尾上所占的格目刻度显示就是4目。
按上文所述漂尾的调整格目为7目,取下双钩,漂尾的格目显示应该为7+4=11目(假设每个格目的承载量相同)。
这时如果上钩离底,下钩的份量完全由池底承担,那么7+2=9,浮漂的格目应该露出水面9目。
现在开始,从主线上向钩饵方向逐步次移动浮标的位置后,再分别抛投。
浮漂的格目可以是九目、八目、七目半,到七目时下钩离底。
这说明:1;下钩的持底状态和钩子的重量有直接关系。
2;下钩的持底状态和漂尾的承载力有直接关系;3;漂尾格目的调整决定下钩子线对下钩作用的受程度,也就是子线的弯曲程度;4;上钩是线组配重的一部分,其作用之一是配合以线组上部体系(配铅和)八字环为中心形成受力支点,利于鱼索饵拉动下钩时的力在漂尾上显示。
5;下钩子线的倾斜角度不同传递到主线上的力的大小不同;6;下钩子线的弯曲程度不同传递鱼讯的速度不同;7;钩距的大小影响下钩子线的弯曲程度,钩距大了下钩子线弯曲的余地就大,反之下钩子线的弯曲余地就小;以上断章取义的谈了日鲫段差底钓法,举例说明了钩子、钩距和漂尾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对悬垂钓法的理解有所启发。
三:悬坠钓法的钩和漂尾格目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描述您可以看出,日鲫段差底钓法除了钩距超大外,其一钩离底的形式和悬垂底钓法的一钩离底是有想通之处的。
悬坠钓法需要考虑上钩离底后,还有部分饵团的重量存留。
此外,似乎二者没有啥大区别了。
再说了,日鲫钓法的上钩饵料也未必就是全部化散的。
悬坠底钓法的主要特点是:标尾细承载力度小(特别是冬钓大棚所用的浮漂)。
多数情况是双钩拖底。
钩饵的持底状态不易理性的判断和把握。
这也就是多数钓友所说的找底难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双钩的持底幅度很难在漂尾上准确衡量。
在实际垂钓过程中,调整不当的结果就是,要么不出动作,要么是有动作没鱼。
现在已经不难看出,钩饵和漂尾格目的显现有直接关系。
上部和下部是通过支点才能联动的,不动就没有意思了。
估计那头坏牛看了后第一想法肯定有点黄色,你有没有啊?道理上悬坠钓法和日鲫钓法是相通的,重叠的部分您在自己体悟一下,日本的苍井空女士和咱们的芙蓉姐姐大概还是有差别的吧。
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如果你特别好奇,就去请教一下老牛达奇先生吧,面板告诉我,他在这一领域是必胜客。
下面分析一下不同点。
打个比方,如果说日鲫钓法和双钩之间的关系是妻妾分明、先后有序的话,那么悬坠钓法和双钩之间的关系就可谓妻妾双飞,主次难分了。
您看下面我分析的对否?悬坠底钓法在双钩托底的时候,线组受力状态如下:1;双钩拖底时,上下钩的作用都是双重作用到线组支点的,二者合力(多数情况是倾斜的,和垂直的线组上部是有角度的)由支点共同作用在线组上部的,直接受力点就是线组上部最下方的支点,下钩子线互为牵扯支点。
从线组下部双钩配重的角度而言,作用也是相互的。
也就是说,鱼索上钩之饵时下钩饵是配重,鱼索下钩之饵时上钩饵是配重。
而日鲫钓法的上钩在完成载饵诱食的作用后,作用就是单独的垂直配重了,下钩则是主钓鱼的。
2;双钩之中饵团大者起主导牵引配重作用。
因为较大饵团,与池底的摩擦力大。
其子线更容易被饵团与支点间的相互作用力牵引绷直。
3;双钩之间的距离(钩距)越大,上钩的配重作用越强,作用越明显,下钩则反之。
因为短子线的钩饵和支点之间的距离短,与线组上部垂直面形成的角度小。
同等大小的饵团,上钩作用到支点的作用力会更大(杠杆原理),更直接。
4;在池底,双钩饵的牵引力的合力的作用,显示到漂尾格目上后,很难分离计算。
只能依据垂钓者的经验,通过中鱼后的情况来判断钩饵的拖底状态。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错误判断而不自知。
从以上几点您不难看出,悬垂底钓法在双钩托底的情况下,如果单独的去考虑单个钩饵重量,得到的很可能是个糊涂的结论。
相对真确的结论,须要综合考虑后,再参照中鱼的情况加以判断才行。
这就好比与两个娘子同床双飞,就必须同时考虑到公粮分配和体力分配的问题,否则肯定有一方有意见,对吗?悬坠底钓法中,双钩饵的托底程度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子线太松太紧都对鱼讯有直接的影响。
这就好比享受双飞乐趣的同时,您还必须考虑到保留部分体力,当个“必胜客”,肯定比“麦当(裆)劳”划算的。
怎样科学合理的通过漂尾格目来把握判断双钩双饵的拖底状态来享受高效、准确中鱼的乐趣呢?这好像要享受双飞的乐趣,就必须先明白双飞的门道才行。
1;了解钩子的重量在漂尾上显示的格目很有必要。
明确了调目,在除去双钩后,知道漂尾在水面上所显示的格目点,可以相对准确判断在垂钓时是否真正的过底,也就是上部拖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