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概论 第三版的期末总结 完全是自我总结哟

世界经济概论 第三版的期末总结 完全是自我总结哟

第一章世界经济国际分工含义: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基本特征:统一性竞争性扩展性基本运行机制:国际价格机制、关税率机制、资本收益率机制、汇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传导机制内容: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货币流通领域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萌芽期: 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后期(1)“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

(2)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2)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开始(1)科技革命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战后,世界经济首先经历了回复和高速增长阶段,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先后进入滞胀阶段或债务危机,相应的调整又引发了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

冷战的结束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散,经济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

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频发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含义: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

成因:科技革命的大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主要表现:一、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二、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三、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1.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2.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3.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四、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1.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产业链的形成2.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五、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意义: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负面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发展中国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经济摩擦。

整个世界: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动。

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国际贸易产生: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形成。

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展。

战后变化:——简答题1.国际贸易规模的增长和变化战前:国际贸易增长速度缓慢。

战后:(1)1948~1973,国际贸易迅速扩张(2)20世纪至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3.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1)国际贸易格局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2)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5)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4.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3)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4)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5.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一些新型贸易方式不断出现,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招标投标和租赁贸易等。

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动机和目的(1)起源上: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以及在制成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实行严格的保护。

不仅运用传统的贸易手段,而且利用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弱势,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2)动机和目的: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保护幼稚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新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和方式(1)焦点:其关注的焦点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人本身。

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安全。

(2)实施的手段:第一,以保护公平交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

第二,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

(3)方式上:第一,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

第二,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

第三,通过确立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

3.新贸易保护的根源及其影响根源:第一,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

第二,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WTO统一框架中,而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

第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的巨大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

影响: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

4.新贸易保护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新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关系。

手段上:(1)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是WTO的基本原则(2)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部分产品仍然实行配额限制。

关系上: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经常是交替进行。

在当代,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同时进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

基本原则:(1)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2)关税减让原则。

(3)取消数量限制原则(4)透明度原则。

积极作用:(1)启动和推进了各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缓和和解决了各缔约方在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摩擦。

(3)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

(4)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5)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向各缔约方提供经济贸易信息。

(7)从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局限性:(1)从机构性质来看,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协定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2)从管辖范围来看,关贸总协定的管辖范围过于狭窄。

(3)从贸易规则来看,关贸总协定的规则很不严格,存在许多漏洞。

(4)从争端解决机制来看,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5)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6)关贸总协定对中国及冷战时期属于“东方阵营”的国家采取歧视态度。

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含义:指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过程日益突破国界,不断向国际范围延伸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它是生产社会化即分工合作超出国界而在国际间的扩展。

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的客观要求。

国际直接投资——名词解释含义: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国际收支表中金融资产交易项下的投资活动,具体包括国际信贷、国际有价证券投资、国际融资租赁等。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进行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投资收入或资本利得,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核心目标则是得到对投资企业的直接控制权。

特点:(1)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2)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3)投资周期长、风险大;(4)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二战后发展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国际资本流动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世界市场的成熟而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流向变化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多样化的原因——简答题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尤其是西欧各国在一体化进程中相互投资大幅增加,使发达国家内部投资来源分散化;其次就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投资流向地区结构变化最显著变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对向流动和相互渗透大大增加。

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从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矿业和石油业)向制造业转移;(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包括批发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3)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跨国公司定义标准:结构性标准、营业绩效标准、行为标准定义: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