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一、导则的基本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有如下明确的要求。
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工程分析内容应包括: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的规划依据和规划环评依据、工程类型、项目组成、占地规模、总平面及现场布置、施工方式、施工时序、运行方式、替代方案、工程总投资与环保投资、设计方案中的生态保护措施等。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分析生态影响的源及其强度。
主要内容应包括:(1) 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2) 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3) 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4) 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二、工程分析时段导则明确要求,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即应全过程分析,其中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各类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影响性质和所处的区域环境特点的差异,其关注的工程行为和重要生态影响会有所侧重,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勘察设计期一般不晚于环评阶段结束,主要包括初勘、选址选线和工程可行性(预)研究报告。
初勘和选址选线工作在进入环评阶段前已完成,其主要成果在工程可行性(预)研究报告会有体现;而工程可行性(预)研究报告与环评是一个互动阶段,环评以工程可行性(预)研究报告为基础,评价过程中发现初勘、选址选线和相关工程设计中存在环境影响问题应提出调整或修改建议,工程可行性(预) 研究报告据此进行修改或调整,最终形成科学的工程可行性(预)研究报告与环评报告。
施工期时间跨度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
对生态影响来说,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影响同等重要且各具特点,施工期产生的直接生态影响一般属临时性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产生的间接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
在实际工程中,施工期生态影响注重直接影响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可能造成的间接影响。
施工期是生态影响评价必须重点关注的时段。
运营期一般比施工期长得多,在工程可行性(预)研究报告中会有明确的期限要求。
由于时间跨度长,该时期的生态和污染影响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如水库蓄水会使周边区域地下水位抬升,进而可能造成区域土壤盐渍化甚至沼泽化、井工釆矿时大量疏干排水可能导致地表沉降和地面植被生长不良甚至荒漠化。
运营期是环评必须重点关注的时段。
退役期不仅包括主体工程的退役,也涉及主要设备和相关配套工程的退役。
如矿井(区)闭矿、渣场封闭、设备报废更新等,也可能存在环境影响问题需要解决。
三、工程分析的对象一方面,要求工程组成要完全,应包括临时性/永久性、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 /退役期的所有工程;另一方面,要求重点工程应突出,对环境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的工程和处于环境保护目标附近的工程应重点分析。
工程组成应有完善的项目组成表,一般按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和辅助工程分别说明工程位置、规模、施工和运营设计方案、主要技术参数和服务年限等主要内容。
表2-2-1工程分析对象分类及界定依据分类界定依据备注1主体工程一般指永久性工程,由项目立项文件确定工程主体配套工程一般指永久性工程,由项目立项文件确定的主体工程外的其他相关工程2(1)公用工程除服务于本项目外,还服务于其他项目,可以是新建,也可以依托原有工程或改扩建原有工程在此不包括公用的环保工程和储运工程,应分别列入环保工程和储运工程(2)环保工程根据环境保护要求,专门新建或依托、改扩建原有工程,其主体功能是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节能、提高资源处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等包括公用的或依托的环保工程(3)储运工程指原辅材料、产品和副产品的储存设施和运输道路包括公用的或依托的储运工程3辅助工程一般指施工期的临时性工程,项目立项文件中不一定有明确的说明,可通过工程行为分析和类比方法确定重点工程分析既考虑工程本身的环境影响特点,也要考虑区域环境特点和区域敏感目标。
在各评价时段内,应突出该时段存在主要环境影响的工程;区域环境特点不同,同类工程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异;同样的环境影响强度,因与区域敏感目标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其环境影响敏感性不同。
四、工程分析的内容1. 工程概况介绍工程的名称、建设地点、性质、规模,给出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介绍工程特征,给出工程特征表;完全交代工程项目组成,包括施工期临时工程,给出项目组成表;阐述工程施工和运营设计方案,给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工程布置示意图;有比选方案时,在上述内容中均应有介绍。
应给出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图和水平衡图等工程基本图件。
2. 初步论证主要从宏观上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初步论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 建设项目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2) 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的合理性;(3) 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3. 影响源识别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除了主要产生生态影响外,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其影响源识别主要从工程自身的影响特点出发,识别可能带来生态影响或污染影响的来源,包括工程行为和污染源。
影响源分析时,应尽可能给出定量或半定量数据。
工程行为分析时,应明确给出土地征用量、临时用地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取土量、弃渣量、库区淹没面积和移民数量等。
污染源分析时,原则上按污染型建设项目要求进行,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与振动、电磁等方面分别考虑,明确污染源位置、属性、产生量、处理处置量和最终排放量。
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分析原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识别原有工程影响源和源强。
4. 环境影响识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一般从社会影响、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考虑,在结合项目自身环境影响特点、区域环境特点和具体环境敏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识别。
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识别,.则不仅要识别工程行为造成的直接生态影响,而且要注意污染影响造成的间接生态影响,甚至要求识别工程行为和污染影响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累积效应(累积影响),明确各类影响的性质(有利/不利)和属性(可逆/不可逆、临时/长期等)。
5. 环境保护方案分析初步论证是从宏观上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环境保护方案分析要求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管理方面来论证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可行性,必须满足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要求,技术先进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面相适宜,确保环境保护目标可达性。
环境保护方案分析至少应有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 施工和运营方案合理性分析;(2) 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分析;(3) 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分析;(4) 环保设施处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5)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合理性分析。
经过环境保护方案分析,对于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应提出比选方案,进行比选分析后提出推荐方案或替代方案。
对于改扩建工程,应明确“以新带老”环保措施。
6. 其他分析包括非正常工况类型及源强、事故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以及防范与应急措施说明。
表2-2-2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工程分析项目工作内容基本要求一般特征简介工程特征1.工程概况项目组成工程组成全面,突出重点施工和营运方案工程布置示意图比选方案工程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符2.项目初步论证合性总图布置和选址选线合理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可行性从宏观方面进行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工程行为识别污染源识别重点工程识别原有工程识别从工程本身的环境影响特3.影响源识别点进行识别,确定项目环境影响的来源和强度社会环境影响识别应结合项目自身环境影响特4.环境影响识别生态影响识别点、区域环境特点和具体环环境污染识别境敏感目标综合考虑------------ 第二章工程分析25工程分析项目工作内容基本要求5.环境保护方案分析施工和营运方案合理性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环保设施处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环境保护投资合理性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管理方面来论证环境保护方案的可行性6.其他分析非正常工况分析事故风险识别防范与应急措施可在工程分析中专门分析,也可纳入其他部分或专题进行分析五、生态影响型工程分析技术要点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评价范围划分,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釆掘和农林水利三大类别,征租用地面积大,直接生态影响范围较大和影响程度较为严重,多为一级或二级评价;海洋工程和输变电工程涉及征租用地面积较大,结合考虑直接生态影响范围或直接影响程度,二级评价较为常见;而其他类建设项目征租用地范围有限,直接生态影响一般局限于征租用地范围,直接影响范围和程度有限,一般为三级评价。
根据项目特点(线型/区域型)和影响方式不同,以下选择公路、管线、航运码头、油气开釆和水电项目为代表,明确工程分析技术要求。
1.公路项目工程分析应涉及勘察设计期、施工期和运营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主,按环境生态、声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固体废弃物和社会环境等要素识别影响源和影响方式,并估算源影响源强。
勘察设计期工程分析的重点是选址选线和移民安置,详细说明工程与各类保护区、区域路网规划、各类建设规划和环境敏感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影响。
施工期是公路工程产生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的主要环节,应重点考虑工程用地、桥隧工程和辅助工程(施工期临时工程)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
在工程用地分析中说明临时租地和永久征地的类型、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位置和数量;桥隧工程要说明位置、规模、施工方式和施工时间计划;辅助工程包括进场道路、施工便道、施工营地、作业场地、各类料场和废弃渣料场等,应说明其位置、临时用地类型和面积及恢复方案,不要忽略表土保存和利用问题。
施工期要注意主体工程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
如路基开挖工程涉及弃土或利用和运输问题、路基填筑需要借方和运输、隧道开挖涉及弃方和爆破、桥梁基础施工底泥清淤弃渣等。
运营期主要考虑交通噪声、管理服务区“三废”、线性工程阻隔和景观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根据沿线区域环境特点和可能运输货物的种类,识别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风险事故。
2. 管线项目工程分析应包括勘察设计期、施工期和运营期,一般管道工程主要生态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
勘察设计期工程分析的重点是管线路由和工艺、站场的选择。
施工期工程分析对象应包括施工作业带清理(表土保存和回填)、施工便道、管沟开挖和回填、管道穿越(定向钻和隧道)工程、管道防腐和铺设工程、站场建设和监控工程。
重点明确管道防腐、管道铺设、穿越方式、站场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源、影响方式,对于重大穿越工程(如穿越大型河流)和处于环境敏感区工程(如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应重点分析其施工方案和相应的环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