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E、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1960年,全球五个最富国家和五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是30倍,1990年达到60倍,如今则扩大到74倍。1999年,最富裕国家人均GDP(美国为30600美元)与最贫困国家人均GDP(埃塞俄比亚仅为100美元)之比竟达300∶1。
2、当今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下,合作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
A、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
B、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C、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
材料二新华社电: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德国海滨城市城海利根达姆出席了八国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在十三个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对话会上,他指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织,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应该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今中国政府对全球化的态度如何?并举例说明。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全球化面前我们是应该勇敢的迎接它的挑战,但我们在开放的同时,还应理性的思考,迎接它并不是全盘吸收它,优秀的我们吸取,但我们也应保持中华民族优秀的东西,趋利避害,中西结合。
【规律总结】
①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能积极去应对,而不能盲目排斥或回避。
(3)进入到21世纪,面对着全球化的趋势,你有哪些好的建议提给中国的企业和中国政府。
中国企业应“引进来,走出去”,抓住有利的机遇,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中国政府应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积极姿态加入,趋利避害,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为建立公本文化史》记载,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出现穿戴追捧欧美式样,饭馆招牌上也写上英文,艺妓表演时也夹杂几句外文,以抢购消费外国商品为荣,鄙弃国产货等现象。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材料二:图片资料
材料三: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有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和今天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态度有何不同,这种态度不同产生怎样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不同的原因。
造成中日两国不同原因,一是两国历史传统不同:日本由输入和模仿他国文化的传统,而中国则是文化输出国,有优越感;二是两国发展程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已经引进西方军事科技,而中国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3)通过以上中日两国对待西方文化态度上的比较,你得出哪些认识。
认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对全球化适应程度和后果也是不同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奕忻虽曾力驳士大夫们把“师法夷人”说成是国耻,大呼“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但他要驳到的不只是几个守旧官僚,而是整个士大夫阶级。
制作人:
李红梅
审核人:
靳力强
制作时间:
2014-4-21
高三历史导学案
三、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近代中国
(1)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并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
(2)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在全球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被迫开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面对这一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动学习西方,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分析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造成不同态度原因在于:清政府腐朽愚昧,加之“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在应对全球化浪潮时,选择排斥;而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后,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所以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
认识:接受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度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材料二:伊藤博文:“尽管中日两国都进行改革,但在接受西洋文化的态度上,却有很大不同。例如,明治政府在维新后不久便组团出使欧美,实地考察,满清官员却一直没这么做。”―――引自《伊藤博文看中日维新》
请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选择西方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
日本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积极学习并接受,中国则是消极被动态度,甚至是排斥。
(2)分析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和今天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态度有何不同,这种态度不同产生怎样影响。
晚清时期,政府内有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但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甚至绝大多数的官僚是排斥向西方学习的,这种态度导致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落后挨打;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们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态度积极,这种态度使我们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3)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下,新中国建立,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中国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进行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积极融人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②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我们应积极参与,在最追求全球性的同时,还应保持我们的民族性,趋利避害。
③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适应程度和后果也是不同的,应对经济全球化,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度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结束语】: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在16世纪的早期殖民扩张即已开始,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着,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之一。“全球化就像一艘你不得不乘坐的船”,面对着这一趋势,我们应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重视科技,发展经济,而不是回避和反对它。
当今中国政府态度是积极应对,如2001年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
材料三:“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是近几年海外传媒爱用的题目,在纳入全球化轨道的过程当中,洋人的忧虑甚至比国人还要多。“你想要什么样的全球化?”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全球化的中国玩法。------搜狐财经《全球化之惑:中国全球化还是全球中国化》
思考: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谈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以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理解,概括知识要点如下列表格)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往往能反映这个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对方式和开放程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年10月,明治天皇发布诏书,号召出国留学。到1873年,留学人数已达373人。同时大量引进西方人才,到1875年,在日西方人才达524人。同时期中国派出的留学生,因为更改发式服饰引起国内保守势力的责难,被迫中途全部召回。
1997年下半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马来西亚一位前副总理惊叹:“索罗斯使40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毁于一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吸引外资方面,但同时也给发展中国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南北贫富差距和经济安全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