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研究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日益上升,并且越发向更小的年龄段发展,这成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祖国未来的希望!然而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开端却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很多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该多一点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及早地预防他们去犯罪。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

据相关统计,1950年至1959年,未成年人犯罪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0%。

从1979年以来,不断上升,保持在70%左右,1986年未成年人犯罪占同龄人口比例的12.5%,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2.5%,1987年则达到76.8%。

1990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为82万,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今年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总量在经历较快增长后虽然从2006年开始出现下降,但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在仍然维持一段较高水平。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 客观原因1、家庭原因(1)家庭不健全,对子女失于管教不健全的家庭往往压力大,生活紧张。

单亲家庭的子女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双方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乐。

一般说来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在离异和破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反抗社会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有些离异家庭的子女无人教育,或受到父母的冷落歧视,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管教不当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家庭对子女溺爱纵容,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助长了小孩的任性,放荡不羁,娇宠和溺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上的扭曲,形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如自私、任性、骄横、懒惰、粗暴、贪婪等,同时又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造成适应社会困难,长期娇宠、溺爱还会形成未成年人极端的“自我中心”意识,凡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样,在个人利益,需要不能满足时,他们可能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去追求和满足。

有的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或享乐,无力顾及子女。

有些家长平时对子女不进行管教,出了问题非打即骂,有的甚至把孩子轰出家门或采取更为简单粗暴的方法。

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粗暴,导致子女怕家长,对父母不说实话,父母难以觉察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可能及时制止其犯罪行为,从而导致其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他们自己有着各种不良的嗜好或忙于发家致富,无暇兼顾子女,使这些子女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而学坏,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书与育人脱节在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有些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只管教书,不为育人,一些学校形成了重文化知识传授,轻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倾向。

不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讲吃、讲穿,不愿劳动的现象,道德水平下降,组织纪律松弛,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有些学生因成绩欠佳,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轻视,对学习、学校产生反感。

有些学校不重视对后进生的管理和教育,以“甩包袱”的错误方式把他们推向社会,使他们走向犯罪的边缘。

3、社会原因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潜滋暗长了一些腐朽思想与社会不良风气。

不良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中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倾向日益得到强化,进一步毒化了社会风气,反过来又影响了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增加了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青少年已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盛行缺乏抵御能力,这就使得某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偏差。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档的宾馆、酒店、娱乐城不断兴建,有些青少年根本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如何,为了满足非分的欲望,便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

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兴起的游戏厅、网吧等,将那些无心上学的学生、青年吸引过去,沉迷于此,一旦欠债多了,便步入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

另外,文化垃圾也污染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文化市场虽然多次清理整顿,但出于牟取暴利迎合低级趣味,还是有及少数经营者公然出售内杂大量不健康的宣扬暴力和色情的书籍、杂志、音像制品。

这样的文化市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 主观原因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首先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成长时期,无论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阶段,故在此期间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情绪易走向偏激,易产生逆反心理,易盲目崇拜,其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一触即发且不计后果的特点。

其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文化素质低,认知鉴别能力差——文盲加法盲。

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文化结构偏低,小学、初中一年级以下的居多,有的几近于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势必影响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极易被不法之徒威逼利诱,误入歧途有的未成年人参与杀人、抢劫、盗窃等犯罪被捕获在接受公安人员讯问后竟然说:“我该说的都说了该让我回家了吧?”文盲加法盲,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偏重于直观和感性,理性判断能力差,因而遇事易冲动,行为缺乏自制力,从而导致犯罪,这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是非不明,荣辱不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甚至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往往是那些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奋斗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少修养,不懂得自尊自爱,思想品德差,学业成绩落后的双差生。

他们不求上进,一味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从厌学发展到逃学,再发展到弃学,过早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走上歧途。

3、交友不慎现代青少年追求时尚,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现代传媒发达,交友方式多样,他们交际广泛,既有小朋友,又有成年朋友;既有在校生,又有社会青年;既有遵纪守法的好朋友,又有坏朋友,一旦交上坏朋友,就容易受其不良影响,甚至同流合污,走上犯罪的道路。

4、好奇心,好胜心强现代青少年心理成熟快,感情易冲动且不能自控,容易误入歧途。

如有的就是在性成熟过程中对生理常识缺乏了解而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在外部条件影响和感情冲动下从事性犯罪活动。

未成年人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大都经不住外界的各种诱惑,当其看到一些淫秽、凶杀的镜头和书刊时,便容易萌发出亲自尝试一下的念头。

如某中学生看完凶杀影片后,产生好奇,于是萌生亲自作案,“考验公安机关破案能力”的念头。

随即照搬影视情节,到其原邻居家作案,并制造一系列假象,试图转移侦破视线。

回家后向其父亲讲述了作案过程,随后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三、解决建议未成年人犯罪愈演愈烈的现象已经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更广泛、更高度重视的程度。

可以说已经到了应该人人重视的程度。

国家应该把解决低龄化犯罪问题,作为国家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纳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切实的加以研究解决。

这里,提出如下建议:(一)建立专门负责未成年(犯罪)教育工作的国家管理机构,以加大全社会对少年犯罪问题的监管力度。

建立管理工作机构,是加强未成年教育工作的基础。

鉴于目前少年犯罪的严峻情势,国家应增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专门工作机构;应由专业的优秀人才负责具体的去操作和研究落实这项工作;机构可以独立,也可挂靠在国家现有相关部委,其工作性质,既与青少年专门工作机构和人民法院的少年犯罪审判工作有联系,但又有区别,应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工作体系。

此外,还应成立专业的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机构,加大对此类犯罪的工作研究力度,以便于审时度势,准确有效,有的放矢地展开工作。

(二)加强各省、市对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科学配套管理体系建设。

一个城市对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所实施的科学配套管理体系,除注重发挥司法作用(此节另述)外,至少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高质量、高利用率、高水平的未成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基地。

建立一流的未成年人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基地,以文明的形式和健康的内容吸引孩子们转移其对社会不良娱乐活动的兴趣,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城市文明建设问题上都必须注意,并加以认真解决的课题。

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真正符合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尤其是符合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孩子普遍参与活动的城建场所几乎没有。

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活动基地建设问题全国各地城市均应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在城市里增设与未成年人生理及成长特点相吻合的,为未成年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基地建设。

2、严格城市文化市场管理,重点加强对城市影视、舞厅及游戏场所的管理、对赌博性质的各类游戏机(厅),今后应在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同时,切实的对无视国家禁令,擅自容留未成年人玩赌博性游戏机的,予以从重处罚,该重罚的重罚;该废业的废业;对触犯法律的,应依法追究责任;对电影、电视、书刊及其他有害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也应坚决隔离和取缔;对一些专门杜撰精神污染物作品的所谓“文化人”,也应严查严办,绝不能再让这些滋生犯罪因素的土壤在孩子们的生长圈里存在下去。

同时,孩子的家长们一定要严格控制孩子在家里玩网上游戏的时间,切不可因孩子无理取闹,不忍心惹孩子,而最终毁了孩子。

3、从国家到地方的电视台,应增设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对十四—十八岁年龄段未成年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内容。

从社会教育的意义上说,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正面宣传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电视作用。

也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电视,所谓“大千世界,一屏相连”就是讲电视教育意义重大。

4、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作用上做文章,努力使两者教育的目标、方法同步。

首先,家长要重新认识,了解孩子道德丶思想丶感情变化;重新审视“盼子成龙”,把孩子有出息的基点放到立志成才上,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好好读书;注重与孩子间情感交流,家长与孩子的人际关系,依不同环境,可以是好朋友丶可以是好長辈好晚辈,也可以是好老师好学生丶也可以是好父母子女。

在良好道德基点上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消除“代沟”,有助于融解孩子抵触家長、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情绪,有助于孩子从文化、观念到思想、感情上与家长有“共同语言”。

其次,学校要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只教不育”的教育失衡问题,所谓“教育”是由两个内容构成的:“教”,是指文化课;而“育”,则是道德,即如何“以德育人”未成年孩子的家长和教师均有必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发展规律的实用性定位,并合理施教;而其定位的主要参数,应是对孩子客观的分析,并因材施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