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a、能说出什么是信息或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
b、能说出目前对信息认识的几种典型观点。

(结合教材的)
2.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
a、能说出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

b、能对每种特征做出正确的解释。

c、对每种特征,能举实例说明信息为什么有这种特征。

3.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a、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

b、能列举案例,并说明案例中哪些是信息,哪些是载体。

c、知道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并能举例说明。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a.能说出什么是信息技术,能对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应用的各个阶段举例说明。

b.知道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能过说出信息技术的基础、核心、支柱、目的各是什么,并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定义。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a.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并了解其发展史。

b.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举出现象;同学之间进行探讨,然后通过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去除把学习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学习目标的旧观念,同时把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目标,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服务。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课标内容
1.让学生学会根据任务和问题确定信息需求。

2.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不同来源,并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来源。

3.让学生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方法。

4.让学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

5.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方面的伦理道德的一些基本要求。

本章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2.学会通过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查找;
3.能选用适当的途径有效地下载文件,并理解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务实而有效地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优化;
2.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在因特网中高效查找信息的方法;
3.通过积极尝试多途径、高效率地查找和下载文件,对网络文件的下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4.能通过使用阅读、比较、咨询、验证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初步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素养,使学生养成科学、高效、正当地获取信息的意识。

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
1、能根据任务需求,对信息加工工作作初步的整体规划
A、能说出什么是信息加工
B、会从分析问题需求或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能够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2、能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A1、能根据任务需,围绕主题,熟练使用合适字处理工具加工文本信息,通
过一定的版面设置、图文混排等方式表达意图。

A2、能借助流程图结构图等形象化表达方式使文本信息更清晰。

B1、能根据任务需,使用合适的图表处理工具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函数与
公式)、排序、筛选等处理。

B2、会分析几种常用图表的用途及特点。

B3、会表格数据图形化表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把合适的图表类型、表格
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C1、解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规
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C2、用PPT制作一个主题作品,能够根据主题意图选择适当的版面、插入合理的链接。

3、能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

A、了解文本、图片、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的特点。

B、知道如何采集,了解常用的相关软件并能做简单处理,选修模块打好基础4、了解作品的交流方式,能规范使用因特网等媒介发表
信息,表达思想。

A、知道信息的常用发布、交流方式,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发布信息。

B、了解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至少能利用E-mail、QQ、BBS等中的一种到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C、结合第五章内容,知道如何规范、安全的使用网络表达思想。

5、了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

A、了解计算机的系统机构,及软件的分类。

B、掌握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C、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D、深入思考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6、使用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了解其工作方式及实际应用价值。

A、感受信息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了解其工作方式及实际应用价值。

B、知道模式识别与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
课标内容: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2)能描述常见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合理性。

(3)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身边实例的观察和分析,对各种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目的、特点和合理性能比较和归纳。

(2)通过实践探讨,理解计算机文件分类存储等有效管理信息资源的方法。

(3)通过主题活动,关注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现象并形成工作、学习效率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操作体验,对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作效率有所关注。

(2)养成自觉的分类组织和存储信息资源的习惯与方法。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懂得常见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使用;
(3)了解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对利用数据库来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能分析和评价。

(2)能评价数据库应用的优势,并能认识到不足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方法和效率有所体验和理解;
(2)辩证地认识到数据库应用的优势与不足。

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含义;
(2)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3)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了解建立数据库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数据库的解剖分析,知道数据库组织和管理信息的方法。

(2)能归纳出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方法。

(3)通过讨论和实践,了解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的优势有更深刻的理解。

(2)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案,培养其设计能力。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
1、课程标准对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
①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②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③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④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⑤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规范和有关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2、教学目标分解
第一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个人工作、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影响。

②认识信息技术引发的矛盾与问题。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危害;
●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网络行为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了解技术的两面性,学会辩证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掌握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掌握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信息技术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②体验信息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③体验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节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让学生掌握一种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使用中保护个人隐私;
②了解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和xx。

●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
●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让学生了解网络使用xx;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掌握信息社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②掌握计算机病毒防范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遵纪守法观念;
②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