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卉文化论文

花卉文化论文

中国花卉文化研究综述XXX大学 XXX 指导老师XXXX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渐深入,面对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花卉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别。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对花草树木有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有几千年的花卉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花卉资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和中国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花卉被不断地注入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不断地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

在精神层面上,花卉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富有个性的人生态度;在物质层面上,花卉文化积淀了劳动人民几千年的辛劳和智慧力量,留下了丰富的花卉栽培经验和花卉品种,记录了前人在这片领域里耕耘和探索的足迹。

中国的花卉文化给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目录一、花卉文化的历史起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花卉文化的形态 (2)1、花卉的物质文化形态 (2)2、花卉的精神文化形态 (3)三、花卉文化与花卉产业 (7)花卉文化的历史起源中国花卉文化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国人性格的形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何时开始利用、栽培花卉,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六七千年之前,花卉就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相联系了。

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氛围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这三个阶段分别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陶器、陶片上有植物枝叶类团。

而在距今5000-6000年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多有花瓣、叶片样纹饰。

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先民们就对花卉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出现了用作装饰的倾向。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首次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花卉文化在此时也达到了第一次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诗经》中,就有很多以花卉草木为题材的诗歌,而这也成为了中国花卉文化的最早形式。

《诗经》中描绘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等诗歌中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已经将花卉用于社交礼仪甚至传达爱情了。

秦汉时期开始多种花卉开始被用于建造帝王宫苑,而这标志着中国的花卉正式进入以观赏为目的的精神领域了。

自此之后,花卉就已经与中国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进而渗透到了各个文化领域之中。

花卉文化的形态花卉的物质文化形态花卉可以作为食品,我国花馔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食花的习惯,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

唐宋时期,食花之风更是盛行于皇室,宋代林洪着花馔专注《山家清供》问世后,花馔逐渐传入民间,至今长盛不衰。

可以使用的花卉有很多,目前常用的就有五十多种。

花卉菜肴如今已成为很多地方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美食,如广东的“菊花龙凤”、“菊花鲈鱼”、“芋花烧茄子”,上海的“玉兰鱼片”、“桂花栗子”、“菊花糕”,山东的“茉莉鸡脯”、“桂花丸子”等都是各大菜系的名菜。

花卉不仅可以用于制作美味的菜肴,还可以制作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使花卉美食更具有普及性。

而花卉也是制作药茶和保健茶的良好原料。

花卉也可用于美容养生、保健等领域,香花疗法已在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插花艺术更是花卉文化物质属性的体现。

中国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卉题材作品也是非常多的,如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中以花卉为题材的剪纸艺术作品极为广泛。

还有古代建筑中花卉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故宫中的地板、家具、柱子、床的雕刻等往往都是很精致的花卉纹样。

服装是花文化最基本的载体,自神农、皇帝时代确定礼仪制度以来,花饰就成了衣服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也作为彰显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花样”已成为各种布料的个性标志,特别是丝绸的花样,有时甚至超过原料、颜色,成为其市场价值中最重要的衡量因素,由此派生出的刺绣工艺也因此繁盛。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之所以扬名中外,古代南北水陆“丝绸之路”之所以兴旺发达,也许均得益于花卉良多。

花卉的精神文化形态花卉在士大夫文化中的内涵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有无数文人骚客为花卉草木而倾倒,创作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作。

这些精彩的作品使自然的花花草草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润泽着人们的心,甚至成为民俗化的理念,这就加深了对花卉的审美层次,同时也丰富了对花卉的欣赏内容。

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多得数不胜数。

其中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咏花诗词。

其中又可分为以下的方面:1、花卉得名源于古诗词古人爱花、种花、颂花,从形态、习性、功效、寓意等不同的方面来描述各类花卉,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苏轼《赠刘景文》一诗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在万花凋零之际仍凌霜开放,因此得名“傲霜”。

2、古诗词因花得名古人吟诗作画多以花卉为题,许多诗句因为描写花卉、贴近生活、朗朗上口,最终才得以流传。

如王安石《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古代文人以花抒情,托物言志花卉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文人更易触景生情,因此许多诗篇中的花卉都拥有了诗人自己的生命,被赋予了更多的或忧、或喜、或爱、或憎的情感。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除诗词以外,以花卉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颇多名篇佳作。

以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为例,剧中多次提到了桃花、杏花、李花、石榴花等多种花卉。

而在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中的主人公均是以花仙、花精的身份塑造的文学形象。

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吟咏花卉最为丰富亦最为成功的当首推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出现花卉意象最多、意蕴最为丰厚,它最大限度地发觉了这些花卉中积淀的文化内涵,也尽可能地融入了时代特质,实现了花卉意蕴的沉淀与超越。

据多位红学家考察求证,“红楼”并非色红之楼,实为“花红之楼”,大观园中的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有一个与她们的性格相匹配的花作为灵魂内核和性格特色。

园中的每一个爱情故事、宴会、诗会,园内的每一处风景、每一种失误,都无不与花卉紧密相连,把《红楼梦》中写花、颂花、论花、咏花的文字罗列出来,就会得到一部中华花卉文化的百科全书。

花文化蕴含的人文内涵,花在中国诗词中往往是人格化的具象,是寄托理想、情趣、追求的载体,其表现出的主观感受并非毫无根源,而是建立在花卉的形色香等客观存在的基础至上。

以白居易诗词中的花为例,白诗词中的花意象灵韵独具,似能解语,这也是花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体现。

花卉自古便是中国画上“最有力的中心题材”,中国的花卉画均早已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名家辈出、技法独特,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画苑中的一枝奇葩。

中国很早就有人描绘花卉,魏晋直至唐朝,花卉画有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更是中国花卉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文人画的兴起更是密切了花卉画和人类心灵的关系。

明清之际,中国花卉画无论在艺术意境抑或表现技巧上都颇具新意,以清代的“扬州八怪”为代表。

近现代中国画坛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花卉画家,其中最着名的如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都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花卉画。

中国文人在对花卉草木的审美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借助花卉表达出来,人品和花格的相互渗透,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

这种被融进诗意和故事的“人化”“情化”“心化”了的花卉又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富更为崇高的美感,熏陶感染着人们的意识,使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趣变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从而是花卉从它的客观自然属性的美凝聚升华到与主观相统一的自然意态之美,甚至推动着中国精神文化的提升。

花卉在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民俗与花卉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人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将花卉人格化,再加上花卉自身已有的实际用途和特质,便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嫁、丧事、人际交往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民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最重视用花卉来装饰厅堂,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其中水仙是我国民间最为流行的年花。

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人们会到郊外游玩,观花赏景、娱乐游玩,称之为“踏青”,姑娘们会剪五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端午节时,人们将可以作为药材的花卉加工制作,装在想囊中系在腰间,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也可以驱除蚊虫和体味。

端午也有“斗百草”的习俗,即在这一天到郊外踏青时,采集各种花草标本然后进行比赛,看谁采集的品种多、花草奇。

中秋节是桂花相继开放的时节,因此中秋的桂花和明月成为团圆之夜清赏的极好对象,还要佐以桂花酒、桂花茶、桂花月饼等花卉食物,追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优美传说。

花会在中国也非常盛行,每年春天都是花卉的盛行时节,人们的花卉上表演西区、杂技以及其他众多民间的节目,甚至有的花会就是一个博览会。

南宋一带词宗辛弃疾所写《青玉案·元夕》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就是对宋代都市举行元宵花灯会盛景的描述。

此类花会中,最着名者当如开封花卉、洛阳花会、成都花会等。

以今天的眼光看,我国古代的花市、花会,都是爱花的中国人民历代创设的大大大小小的“花博会”,可以算作现代花博会的滥觞。

如今各地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花市也是非常引人注目,在各地举行的花市中,广州的迎春花市最负盛名,此外各地的特色花卉也格外丰富多彩,如洛阳的牡丹花会、扬州的万花会、重庆的万花赛花会、藏族的看花节等。

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的“花语”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花卉的文化内涵及其丰富,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1、桂花与民俗文化关于规划,汉朝以来就有月宫桂树之说。

《太平御览》记载:“月中有桂树”,进而有吴刚在月中伐桂的传说。

古人讲科举考中比作月中折桂、蟾宫折桂,作为成语至今仍在使用。

月亮和桂花的传说还演化出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习俗2、菊花与民俗文化重阳节的菊花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也叫“菊节”、“菊花节”,其与菊花相关的民俗有赏菊、簪菊、饮菊花酒、食菊糕等。

古人认为菊花是辟邪之物,而在《神农本草经》中菊花更被列为百草上品,强调其药用价值,追求长寿成仙的道教更认为菊花是可以食之不老的仙品。

3、牡丹与民俗文化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

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有牡丹抗旨未发,被贬往洛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