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探究
内容提要: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探究
导言:《弟子规》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其次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
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这里面首先和其次要做的,要学的,都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范畴。
如:《孝敬父母》、《理解老师》、《交往有艺术》、《承担责任》等等,每一课的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硬塞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毫无兴趣,常常出现上课打瞌睡、玩手机、写其他作业的情况,不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堂真正的课来上,放纵自己。
甚至有同学认为学了对自己的成绩和生活没什么意义,学不学也没什么影响,觉得这样一种学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一上课就找其他事做,没真正投入这节课中间来。
那么,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究竟怎么样呢?我们在学校三个
年级做了相关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362份)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从表中的资料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思想品德课的,知道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的重要性。
可是为什么很多老师会觉得上课学生不投入,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呢?我们再看一下学生印象深刻的课就知道了,其实学生印象深刻的课也是老师感觉效果好的课。
这些课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能互动起来,能说到自己心坎里去,让学生感兴趣。
在问卷调查做完收集到了数据以后我们就调查中反馈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上完了以后再收集学生意见,发现学生不仅上课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而且印象十分深刻。
改变了学生以往抄笔记应付考试,上完考完什么都不知道的状况。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怎样实施呢?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基本实施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情景(导入)--课堂教学(分析)--生活经验(回归)”的循环。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把生活原型与教材知识结合,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操作流程可归纳为:
1、课前准备
教师上课前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实际
情况,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
并把生活案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把与这一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提炼出来。
在教学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问题,“体验”课文内容。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成长的烦恼》这一课中,第一小节“青春发育”主要讲的是身体发育方面问题带来的烦恼。
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消除青春期烦恼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课涉及男孩女孩生理方面的内容,学生年龄小,难免会产生难为情、不好意思的心理,课堂上会出现哄堂或闷堂现象。
这两个极端不利于学生对青春期形成正确认识。
很多学生正因为青春期的发育变化十分苦恼,很怕面对这些变化。
所以,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发育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本身和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
这一节课我就用了教学生活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在课前准备中,我让他们先回去观察、感受自己进入中学以来身体各方面的变化;想一想在生理发育方面带来了哪些困扰。
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心知肚明,为这一课的顺利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2、课堂教学
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老师只一味的讲授很可能出现前面提到的两种状况,要么哄堂要么闷堂。
所以,在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把教室分成了前后两块地盘。
前面左右两边分别是两组女生,后面左右两边分别是两组男生。
女生和男生只能在
同性别的组内走动,不能超越到异性的地盘上去,被抓到要受罚,而每一性别组自己也要做好自己的保密工作不能被人偷听到。
上课一分完组我就问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什么内容吗?”学生这样一分位置以后非常兴奋的大声答到“知道”。
我说:“请一切听指挥,让开始讨论,你们组内就把你们自己的围墙围好,悄悄讨论,互相借鉴经验啊。
”“好”于是,学生开始了第一轮问题的讨论“青春期我们身体方面有哪些变化?”。
由于按性别分组,所以一叫开始同学们就毫无顾忌的开始讨论,而且每个组内都捂得严严实实的,害怕别人听到、看到。
但从每个组内时不时的传来嘻笑声,有的同学之间甚至开始你摸摸我,我摸摸你。
看到这一情景我就知道,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都应该解决了。
学生每个人的身体特征不一样,每个人的身体变化也不一样,这样私密的一交流大家就都清楚了。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有哪些变化,而在这一发育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大家在一起这么一交流也就迎刃而解。
因为大家都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都是迟早会经历的问题。
所以,什么害羞啊,恐怖啊、难以启齿啊都这样一交流就解决了。
在这样讨论了25分钟以后,课本上教学内容的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
3、回归生活实际
这一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开始之前,我先问了同学们“你们都知道青春期会有哪些变化了吧?”问题完了以后都是慷慨激昂的回答“知道了。
”“现在还有因为身体发育方面带来的困扰了吗?”“没有。
”“生活中遇到身体发育方面
的问题会不会解决了?”“会。
”“那好,我来考一考你们。
”接着我举了几个青春期中学生在身理发育方面遇到烦恼的案例,什么来月经怎么办啊,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男生长胡子怎么办?长痘痘怎么办等等问题,学生都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给出很好的回答。
“你们怎么都不害羞了啊,都能够大大方方的把这些敏感词当着大家的面说出口。
”“大家都这样,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以后在身体发育方面再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与同学讨论、找老师、上网查……”学生七嘴八舌举了很多可行了方法,甚至有的女同学说,要苦力的就找男生帮忙,女生总有不方便的地方。
男生们都很绅士的接招“随时准备着为你们效劳。
”
这样一节课上下来,老师很轻松,学生学到的知道也更全面更扎实,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让学生寓生活于教育,让教育回归了生活,让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很好的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中能够很好的运用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把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在学习中,让他们学以致用,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与生活沟通。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体现。
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
面对面的对话,让生活融入学习,学习指导生活,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期待思想品德课,关注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起到服务于生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