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郝建(作者单位:枣庄市山亭区水利局,277200)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到农业条件的稳定和改善,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切实保证和贫困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是建设开放式的山清水秀、经济繁荣、城乡富裕、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现代文明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川的需要。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有肥沃的土地,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
土壤侵蚀已构成粮食生产的潜在危机。
水和肥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因子。
严重的水蚀既造成了降水在土壤不易蓄积和保存,加重了水分不足的胁迫,又造成了土壤肥力退化,使肥沃的表土损失,而不肥沃的底土裸露,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恶化。
特别严重的是形成了地形支离破碎、生态脆弱的不良环境,从根本上恶化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要建立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重视和建立农业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是获得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1 修筑梯田是加强降水就地入渗的有效途径梯田是农业发展的产物,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体工程。
梯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大范围的兴起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70年代建设速度最快,水平梯田不是保持水土、治理江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对进一步增强丘陵、沟壑地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1.1 梯田发挥了蓄水保土作用坡改梯后,田面水平,拦蓄降雨量增加,其土壤含水量高于相同环境下的坡地土壤含水量。
据甘肃省平凉市水保总站试验地1981年8月25日测定,在连续降雨218mm的情况下(日最大降雨61mm),降水被水平梯田全部拦蓄,下渗深度达160cm以上,在0~160cm土层的蓄水总量为315.5mm,包括原有土壤水分97.5mm,每亩年合有152.06m3水分,较坡地高出57.7m3,相当于多86.3mm的一次降雨。
1.1.2 梯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坡地修成梯田后,由于减少了土壤侵蚀,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甘肃省定西水保试验站对相同情况下梯田与坡地的土壤分析表明,旱梯田土壤肥力显著高于坡地(见表1)。
表1 旱梯田与坡地土壤肥力比较1.1.3 梯田为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据甘肃省平凉市连续12年梯条田与坡耕地对比测定资料表明,条田比同等塬坡地平均每亩增产粮食65kg,梯田比同等山坡地平均亩增产粮食53kg,最高的达到105kg,按平均数值算,全市建成的3. 3×105hm2梯条田,若以70%播种粮食作物,则每年可增产粮食1.92×105t,占粮食总产的22.9%。
正是由于其显著的增产作用,梯条田被称为“温饱工程”。
全国梯田化第一县庄浪县22个测产点的资料表明,梯田比坡耕地每公顷增产750—1050kg,在1993—1996年连续干旱的情况下,粮食每公顷产量平均保持在2250kg以上,人均产粮达到330kg。
6.27×104hm2梯田,为庄浪这个资源穷县创造了崭新的资源。
素以干旱著称的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坡地亩产小麦50kg左右,而梯田亩产可达到150kg,这充分揭示了坡改梯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的增产作用和发展前景。
1.2 集水工程及其效应集水工程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主要工程。
发展雨养农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这就是集水农业。
黄土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尚有足够的非农用地可供集水利用。
如包括兰州在内的甘肃陇中20个县市约有5.92×104km2的土地,公布的耕地面积为 1.19×106h m2,约占总面积的20%,实际开垦指数为区域总面积的40%,非农用地还有60%,约3.53×106hm2,陇中地区如果都按440mm 降水量计算,年降水总量可达2.37×1010m3,降到田间的最多只有9.47×109m3,还有1.42×1010m3在水保型农业背景下可称之为无效降水,如果把这部分无效降水的1/13收集起来就可以使每公顷耕地面积获得900m3的补灌水。
另外,黄土高原丘陵坡地地形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集水面,频率较高的大雨可大大提高降水的富集效率。
因此,有充足的空间和水源供富集利用。
目前,集水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甘肃陇中和陇东已发挥着作用。
根据赵松岭的研究,1988年在定西县团结乡玉米和小麦间作田块,每亩补灌60m3水,亩产量可达517kg;1991年会宁雁岔乡,每亩补灌45m3水,小麦亩产量为210.1kg。
1995年,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一年多时间,就解决了2.6×105户、1.31×105人、1.11×106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之后又向实施范围、建设方式、发挥效益三个方面延伸,实现了集雨从最初的解决人畜饮水,到田间补灌的深层次转变。
目前,全省已经建成集雨水窖1.75×106眼,蓄水容积达到5.8×107m3,发展农田补灌面积1.9×105hm2,而且形成了“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产量水平与湿润地区相比并不算很高,但却使当地大面积平均产量的5~8倍。
通过补偿亏缺水分来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组合下的生态条件优化,使生产力产生了突变性的跃迁,对最大程度地解除半干旱地区的水分胁迫,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水土保持耕作是旱地农业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水土保持耕作是指专门用于防治水土流失的耕作措施,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一直受到重视。
当今旱作农业采用的山地水平沟种植、川原地垄沟种植、等高带状种植、草田轮作、坑田、条田、一套沟等蓄水保土的耕作措施。
现代大量研究表明,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能有效拦蓄降雨、防止径流,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土壤冲刷流失,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山西水保试验站的“丰产沟”在41d阴雨连绵中,降水430.7mm,“丰产沟”处理的全部入渗,无径流,而一般田块却严重侵蚀;雨后对2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丰产沟”玉米地比一般坡耕地多55.6mm,增产1倍左右。
水土保持耕作,由于大都结合农业耕作措施实施,一般亩用工比通常耕作多1~2个,而其增产幅度在坡耕地为10%~30%,每投1个水土保持治理工,当年可获得10kg左右的粮食。
1.4 砂田有利于接纳雨水,减少土壤侵蚀,并能有效地减少蒸发砂田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是小流域治理的工程措施之一。
砂底田分布区降雨集中且多暴雨,一般未铺砂的土田,在降雨特别是大雨时,易造成水土流失。
人土壤。
雨后土壤表面无覆盖时,蒸发量大,水分损失快,而砂田由于有砂石覆盖。
防止了土壤直接受到风吹日晒,同时因砂田内的孔隙大,切断了毛细管水上升,大大减少了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保蓄水分。
据甘肃砂田试验组1964年测定,在雨季前砂田土壤水分比土田高1倍。
雨季后,差距缩小,砂田土壤水分只比土田高20%左右,但土田在冬、春季节水分大量损失,因此,到春播前土田土壤含水量只有砂田一半,遇到干早年份,土田往往不能播种出苗,而砂田却能正常适时播种,出苗成长。
由于砂田改善了农田水、热等条件,因而旱砂田比旱田一般产量高1-3倍。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途径在西部极端脆弱的生态系统条件下建立农业生态经济必须从流域规划治理人手。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九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有10000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修建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平均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1×109t,增加保水能力1.8×1010m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年输人黄河的泥沙减少了3×108t以上。
目前,黄土高原形成了“源面条田封顶,源坡梯田缠腰,沟壑林草郁闭,底库坝穿靴”的治理模式。
这种集流式旱作农业立体布局,实现了土壤利用与土地适应性的统一、用地养地的统一、山地水分养分的良性循环,使年内及年际分布不均的降水得到拦蓄、调节和利用,做到了“秋雨春用,暴雨缓用”。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是在水力侵蚀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经验。
治理程度高的流域,效益十分显著。
蓄水保土效益一般随治理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如治理程度达70%,则蓄水保土效益也达70%左右,二者相关系数在0.7以上,从经济效益看,据全国几十条典型小流域分析,每亩土地产值由36元提高到75元,土地利用率提高20%左右,治理的流域一般粮食单产提高40%。
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措施,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坝系工程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变洪害为洪利、变荒沟为良田,减少入黄泥沙,形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各地坡地、洪漫地的调查表明,淤地面积只要能达到流域面积的1/10,洪水泥沙就可完全利用。
可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旱农业生产上具有显著效果和发展前景。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当前,在全国各类水土流失区,县域经济状况和人们生活水平远远低于非水土流失区,其制约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贫穷的根源,水土流失区要从温饱型到小康型再到富裕型,并非易事,也不是搞几个二三产业就能解决得了的,因为这不同于沿海和东部地区,必须从治理水土流失这个基础设施抓起。
根据已有的经验,在水土流失区,必须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融为一体,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改造低效劣质侵蚀地为高效优质土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心来抓。
抓住了此环,土地才能由劣变优,产出由低变高,才能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小流域经济,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
在水土流失土地上发展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商品化经济,是水土流失区实现温饱—小康—富裕的有效途径和基础。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农村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位于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
通过多年实践探索,终于从兴修梯田、种树种草中寻求出了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出路,截至1999年底,全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10km2,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2.5%,全区梯田化程度达到72%,林草覆盖率提高到28.9%,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1188元,人均产粮草427kg,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
甘肃省泾川县张家沟小流域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后,开展林草、果菜间作,林、草、畜、沼、果五位一体开发,2004年底建成生态经济型文明小康示范村3个,带动了当地扶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