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防治
•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因素可产生抗药性。
3 物理因素
(1)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 ❖ 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
除沙、采茧、蚕头过密、鉴蛹等)。 ❖ 射线损伤:直射阳光等。 (2)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
具有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 4 饲料因素
桑叶质量差:桑品种、肥培管理、采运贮、病 虫害等。
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性感染;
3 转归期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感染后
痊愈;维持病态又前;被者死另称亡一原;种发病性原感微染生,物后传者染为,继
发性感染。
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
❖ 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然而,昆虫却是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
为什么?
❖ 昆虫经4亿年进化所形成的许多独特生存机制, 尤其是抵抗病原体侵染的活体防御机制起到了 主要作用。
指组织器官
蚕感病后出现
的病症。
的典三肉型眼症蚕可状病见。的的 发病经过
(一)病症、病变与病程
1 病症、病变、病程的概念。
2 有典型病症病变的蚕病种类
有典型病症与典型病变的蚕病。
3 病原微生物感染蚕后的病程。
从蚕感染到出现病 症或死亡的时间。 据此,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慢性。
常见传染性蚕病的病程
发病因素 血液型脓病
中肠型脓病
浓核病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中毒症 细菌性肠道病 白僵病 绿僵病 曲霉病
微粒子病
蚕龄 1~3 4~5 1
2~3 4~5
1~2
1 2~3 1~2 4~5 Nhomakorabea发病或死亡时间 3~4天 4~6天 4~7天 6~10天 8~12天
一般7~12天 1天
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2~3天 7~10天 1天 2~4天
蚕病防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蚕病的种类 蚕病的发生 蚕体的防御功能 蚕病的防治概论 养蚕前的防治技术 蚕期中的防病技术 回山消毒
主讲人:吴啸
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
❖ 蚕在密集群体饲养 条件下极易受病原 微生物、寄生虫或 其他外界因素的影 响而引起各种疾病。
二 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
蚕的发病因素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环境因素 饲料因素 体质因素
加 害
病
动 物
原
农 药 毒 物
物机 理械 刺损 激伤
不 良 环 境
( 温 光 气 )
叶 质 差
品蚕 种种 差带 异毒
污染蚕室 蚕具桑叶
蚕体质下降 抗病力降低
直 体抗 中 传 直
接 致
质病 下力
毒 而
染
接 致
❖ 蚕病可分传染性和 非传染性两大类。
蚕 病 的 种 类(一)
病毒病
血液型脓病(NPV) 中肠型脓病(CPV)
浓核病(DNV)
卒倒病
黑胸败血病
传
细菌病
败血病
灵菌败血病
染 性
肠道病
青头败血病
蚕
病
白僵病
真菌病
绿僵病
微粒子病
曲霉病
蚕 病 的 种 类(二)
节肢动物病
蝇蛆病 壁虱病
非
蜇伤症
传
染
性
蚕 病
中毒症
❖ 对活体防御机制的研究,是蚕病防治的基础。
昆虫的活体防御机制: 体壁、消化管、体液三部分。
一 体壁的防御机能 1 有效屏障;(表皮层) 2 蜡质层防御真菌侵染;(脂肪酸) 3 可治愈性感染;(蜕皮) 4 体壁中酚氧化酶系统;(产生黑色素) 5 真菌蛋白酶抑制剂;
二 消化管的防御机能
1 内膜与围食膜 ❖ 前后肠内膜内表面蜡质层内膜。 ❖ 中肠内表面存在围食膜。
农药中毒 氟化物中毒 工厂三废中毒
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 蚕病的发生
一 致病因素
1 生物因素
(• 寄1)生引性起病蚕原病微的生生物物:因病素毒、细寄指主菌某能、种引真微起生菌疾物、病对。 原生动物。
• 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青蛙、老鼠等。 生物因素对蚕具有病原性。
(2)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 • 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 • 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 • 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和排除途径。
❖ 蚕的抗性:包括抗逆性与抗病性。抗病性又分为 感染抵抗性、发病抵抗性和诱发抵抗性。
家蚕通过限 制病原微生 物的入侵部 位或侵染过 程而阻止寄 生关系成立 的抵抗力。
家蚕对已侵入其 细胞和组织的病 原微生物,通过 其特有的生化过 程和生理机能抑 制病原微生物在 体内的发育和增
殖的能力。
家蚕在不 良理化因 子等冲击 后,对病 原感染和 发病的抵 抗力。
毒力:指某种微生物侵入和损害寄主组织的能力。
2 化学因素 (1)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
❖ 有害物质污染桑叶、蚕室、蚕具:农药、工厂 “三废”、煤烟等。
❖ 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蚕体:农药、烟草等。
(2)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
食下、呼吸与接触
❖ 与毒物的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 剂量有关。
•蚕体对某些化学因素具一定抵抗力。
5 环境因素
❖ 饲养环境 饲养温湿度、光线、
气流等控制不当,不 能满足蚕的生理要求, 削弱抗病力,导致发 病。 ❖ 适宜条件
小蚕高温多湿, 大蚕通风换气, 避免阳光直射。
6 体质即良因强 环素健境性的,抵对抗不力。
对某种病原微生 物的抵抗力。
❖ 即蚕体的生理因素,与蚕品种、蚕种质量及饲养 管理水平有关。
5 消化液中的抗病毒物质RFP
红色荧光蛋白质(RFP)对病毒有灭活作用。 叶绿素酶
叶绿素a + 中肠细胞蛋白质 —————— RFP 碱性 光
6 消化管内正常合理的微生物区系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问题。
三 体液的防御机制
家蚕血细胞的类型? 在昆虫中起吞噬作 用的一般是浆细胞。
1 吞噬作用 家蚕中起吞噬作用的是颗 粒细胞;其过程为:小型病原体侵入 血液—识别—吸附—吞入—溶酶体酶 将病原体清除。
3~12天 7天~蛹或蛾
病程 亚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慢性 急性 急性 慢性 亚急性 慢性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慢性
(二) 蚕病发生的经过
❖ 蚕病发生的经过:病原侵入
引起蚕体一
系列反应
出现典型病症病变的过程。
❖ 依病情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 潜伏期
2 发病期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
由两种不同的病原 引起的两种传染病 在蚕体内同时发生。
容容 易易 感中
个 体 发
死 降差 死 病 死
染毒
病
易发传染病
个体发病
群体发病
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
1 致病因素广为分布(尤其是生物 因素)。
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 有,无孔不入。
2 蚕病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同时 作用的结果,必有一种主要的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 致病因素相互交替相互制约。
4 群体饲养,个体差异,局部发病 造成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