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原文及教案【原文】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

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吃过早饭,青头对红头说:“咱们玩捉迷藏吧!”“那我先藏,你来找。

”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了眼。

红头四面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做声了。

“红头,藏好了吗?”青头大声问。

红头不说话,只露出两只眼睛偷偷地看。

它心想,我要是一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正在这时,一只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

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

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了。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

可是那只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在地上了。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了。

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运动着。

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

终于,红头又看见了光亮。

可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这时,青头爬到了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阿嚏!”牛打了一个喷嚏。

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地流下了眼泪:“谢谢你……”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旅行吧!”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张之路,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

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

(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

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

(1-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

(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

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8-20小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3)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

最后,在牛________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

)(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小结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

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是啊。

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

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

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在牛肚子里旅行旅游线路: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出来【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的思路是“集中识字——厘清脉络——聚焦对话——改写对话。

”本设计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厘清文脉络,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练说故事;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

提供学习单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转换角度想象人物对话。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厘清文脉络,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教学过程一、交流旅行经历,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你们喜欢旅行吗?为什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行?2.揭示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

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旅”:左窄右宽。

右下部分先写撇,再写竖提、撇,最后写捺。

3.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预设: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在牛肚子里旅行和我们平常的旅行有什么不一样?设计意图:围绕“旅行”这个词做文章,让学生分享生活趣事,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可稳定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1.出示自读要求:(1)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在容易读错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2.学生自读后交流反馈,教师指导认字词。

(1)交流多音字:“答应”中的“答”、“一骨碌”中的“骨”都读第一声,“应”读轻声。

(2)交流易错音:“咱们”的“咱”是平舌音,“牙齿”的“齿”是翘舌音,“细嚼慢咽”的“咽”是第四声。

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嚼”和“咽”的意思,进而理解什么是“细嚼慢咽”。

(3)交流难懂的词语:“作声”是什么意思?“蹭来蹭去”是怎么样的?①指名学生读一读“作声”所在的句子。

②引导学生想象捉迷藏的场景,从而理解“作声”就是发出声音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做一做“蹭”的动作,让学生观察怎样的动作才是“蹭”。

3.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边听一边想一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汇报:()和()在草堆里(),红头不小心()。

在()的帮助下,()从牛肚子里()。

5.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旅行”?预设:惊心动魄、可怕、有惊无险三、默读课文,了解旅行路线1.过渡: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

圈出关键词后,小组合作填空。

(牛嘴)→()→()→()→(牛嘴)(1)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2)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图,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3)请学生根据路线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师生合作画出路线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红头旅行路线的理解。

通过在文中找句子,结合“科学小贴士”,帮助学生理解“反刍”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童话的魅力。

3.提问:红头为什么能从第二个胃回到牛嘴?(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交流。

(2)相机出示“科学小贴士”,引导学生理解“反刍”。

科学小贴士:牛吃草时,先不细嚼,把草吞进肚子里,等休息时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

(3)小结:像这样将科学知识融入到童话中去,多有意思呀!这类童话被称为“科学童话”。

四、指导书写1.出示“旅、咱”等13个字,引导学生把字按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分成两组。

2.引导:你觉得哪些字最容易写错,哪些笔画需要注意?3.指名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4.范写易错字。

比如:“救”中的“攵”不要写成“夂”;“命”右下部分是“卩”;“算”中间是两横,不是一横。

5.学生自主书写,课后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17个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将生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易错字,重点突出,指导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迁移运用相应的书写方法,使写字教学更高效。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