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钻石——颜色成因探究

钻石——颜色成因探究

钻石的颜色成因
一、钻石的颜色类型
三个系列:
1.开普系列:无色、微黄-黄色的连续渐变系列
2.褐色系列:微褐-褐色的连续渐变系列
3.花色系列:具有清晰特征色彩,颜色饱和度高,价值高的有色钻石
褐色及黄色是否作为花色系列依市场变化而定。

二、钻石中杂质类型及分类
1、钻石中N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氮取代钻石晶格中的碳原子的形式相当的多样,不同的形式还会引起钻石物理性质的变化,目前已经知道,N 至少以四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钻石的晶格中:
(1)单原子N
a、特点:N占据彼此不相连的C原子的位置,称为孤N或者C中心
b、识别:503,637nm ,1130cm-1吸收光谱线
c、归类:Ib
注:天然的Ⅰb 型钻石很少,仅占Ⅰ型钻石总数的0.1% 左右
但是合成钻石,如不经特殊处理,都属于Ⅰb 型。

(2)双原子N(A集合体)
a、特点:两个N占据两个相邻C原子的位置并形成缔合体稳定下来,这种形式被称为A 集合体或N2中心。

b、识别:
红外区:☆1282cm-1,1365 cm-1,1175 cm-1
可见光蓝光区:478nm
c、归类:IaA
(3)三原子N(N3中心)
a、特点:三个氮原子取代三个相邻的碳原子,组成三角形的原子团,并在三角形原子团的中央产生一个结构空位,形成所谓的N3色心。

b、识别:
红外区:无特征吸收峰
可见光紫光区:415nm
c、归类:Ia型或IaA/B型
注:N3色心导致在紫光区的吸收,是钻石产生黄色体色的主要原因
(4)集合体N(B中心)
a、特点:4个N或4个以上的N原子占据相应的C原子位置,N原子亦可聚集成小片晶。

b、识别:红外区:1370cm-1
2.钻石的分类★

N 、B 能够影响钻石的颜色和性质 ⏹
最有效的研究方法:红外吸收光谱 ⏹
按用途可分为工业钻石和宝石级钻石两大类。


按照对红外光的吸收及紫外光的透过能力差异可以确定钻石的类型。

三、天然钻石的颜色成因★
影响颜色的4个因素:(具体内容见钻石基础教程P23——25)
⏹ 杂质呈色
⏹ 塑性变形
⏹ 天然辐射损伤中心
⏹ 矿物包裹体
各种颜色的钻石的颜色成因:
1. 无色钻石:纯净,无杂质,无晶格变形
2. 黄色钻石:
(1)Cape 系列:N2、N3、B 中心
光谱:415,423,435,465,478nm
Ⅱ型:(不含N ) Ⅰ型(含N )
Ⅱa
Ⅱb N 以小片晶形式存在于钻石晶体结构中; N 以分散状形式存在于钻石晶体结构中; 不导电,具有最高的导热性,在短波紫外光下不发磷光 半导体,短波紫外光下发磷光 Ⅰa
Ⅰb Ia 型 IaA 型 IaAB 型 IaB 型
以A 中心为主
同时有A 中心、B 中心、N 3中心
以B 中心、N 3中心为主
(2)Canary黄:金黄色,孤氮中心(杂化轨道,使带隙由5.4ev 2.2ev,吸收大量蓝、紫光,所以显金黄色)
光谱:503,637nm
(3)Fancy系列:深黄,棕黄色,由H3、H4(辐照损伤中心)色心所致
光谱:天然——H3:503nm,H4:415、477、496nm
人工——H3+H4,595nm
3.褐色:塑性变形,碳原子位错或内部晶格变形
光谱:495、503、512、537nm
4.粉红色、紫红色:与褐色成因相似
光谱:Ia—— 415、478、560nm
IIa——390、396、560nm
Argyle粉红——415、503、560nm
5.蓝色:B原子所致,其外层为3个价电子,与C原子形成共价键时产生空穴,并被
相邻的C原子的电子充填,电子吸收长波(红色),残余色呈蓝色
6.黑色:大量暗色不透明包裹体:微晶状,铁质矿物或分子级石墨。

7.绿色:辐照损伤中心所致,天然钻石常为很薄的绿色表皮。

钻石颜色的成因
三、钻石人工致色
一、辐照处理+热处理
辐照处理使暗淡色彩的钻石变成较为鲜艳色彩的花色钻石
方法:通过原子/亚原子、粒子轰击钻石来改变钻石的颜色,粒子通过转换C及其电子使钻石结构遭破坏,产生空位(色心),并从光中吸收能量。

这些能量的一部分以可见光
的形式发射出来
具体方法:
回旋加速器处理
(1)过程:亚原子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加速,使粒子带电,把钻石置于回旋加速器的通道上。

亚原子粒子——质子、a-粒子,氘核
(2)形成的颜色:暗绿色,放射性几小时消失,表层显示暗色标志
注:重新抛光会去掉表皮颜色
(3)热处理:稳定或改变颜色
500-900°
(4)热处理过程:使钻石的空位活化,可与其他缺陷/杂质联结。

Eg:一个N捕获一个空位,产生503nm,595nm吸收
(5)处理证据
钻石表面上显出特征的暗色标记
A、若从亭部辐照,在台面可见一“张开的伞”环绕底面
B、若从冠部辐照:环绕腰棱可见暗色的带
C、若从侧面辐照:在腰棱上将会有一些标志
r射线处理:
⏹采用Co60产生r-ray进行辐照改色
⏹由于速度慢,目前几乎不用
⏹优点:整体改色;蓝、蓝绿色
中子处理
(1)过程
⏹在原子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利用加速的中子来轰击钻石产生绿色-蓝绿色
-黑色
(2)特点:
⏹不带电子、能穿透钻石,整体改色,永久性改色,放射性很快消失
⏹具有595nm吸收线
电子处理:
(1)过程及颜色
借助电场和磁场产生较高能量带电粒子束的装置,利用一种使电子持续的加
速的设备来加速电子(范德格拉夫加速器/直线加速器),产生蓝色、蓝绿色;颜
色深度:1mm;无放射线带入
镭盐处理
⏹1904年首次进行
⏹缺点:残余放射性不易褪
⏹颜色:稳定的绿色,但仅限表面2mm,抛光可去除;通过加温,绿色会转
变成黄色、橙色、褐色
6、辐照处理的钻石的鉴别特征
(1)吸收光谱(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①绿色钻石:
绿色钻石具有741nm吸收,由结构的辐射损伤产生,称GRI线。

绝大多数天然绿色钻石为薄层,抛磨后不复存在。

②橙黄和褐色钻石:
用分光光度计在低温状态下(<-150ºC)检测钻石的吸收光谱是鉴别辐照处理钻石的关键。

低温条件可用冷却的液氮获得。

辐照处理过的黄色、橙色或褐色钻石中,出现496nm 、503nm 、595nm 吸收峰。

辐照处理的钻石经高温加热时595nm 逐渐消失,同时产生1936nm 、2024nm 两条新的吸收线。

所以:若595nm、1936nm、2024nm中出现任意一条,则可作为处理证据
③蓝色钻石:
处理蓝色钻石有741nm吸收(典型吸收线),为绝缘体
天然蓝色钻石无吸收峰,为半导体
④粉红、红紫色钻石
主要为Ib型钻石,特征吸收637nm,另可出现595nm、575nm和503nm,其中637nm (拉曼光致发光光谱)吸收线为人工处理的诊断线
天然粉红、红紫钻石:
特征谱线为563nm,伴有503nm和415nm
(2)颜色分布特征:
辐照处理的钻石在表面的面棱处常呈暗色标记。

如用回旋加速器处理的钻石,颜色仅在表层,并且颜色分布式样与辐照方向有关。

从亭部方向对圆明亮式琢型的钻石进行轰击后,从台面观察时,可见颜色围绕亭尖呈“伞状”分布,或称伞状效应。

当辐射是从冠部方向开始时,则环绕腰棱可见一深色环。

如果从侧面轰击钻石,侧面靠近辐射源一侧颜色加深。

(3)导电性:
天然Ⅱb 型蓝色钻石呈半导电体,辐照处理的蓝色钻石不具有导电性。

(4)其他
对于用镭处理的钻石,常显示强的残余放射性,可用盖革计数器检查出来,或者将这种被处理的钻石置于照相胶片上一段时间,感光后胶片上可出现模糊的钻石图像,该图像是因钻石中具有放射性所致。

二、高温高压处理(HPHT)
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改变晶体缺陷,从而改变钻石的颜色,也有部分缺陷解体,导致颜色改变
(1) GE POL钻石
1999年3月1日,POL美国公司宣称GE公司将褐色、灰色钻石改变成色级较高(D-E)的钻石。

同年5月由LKI的子公司POL在比利时销售。

后由GIA经过多次与该公司沟通,用激光在处理钻石的腰棱上打上"GE POL"字样。

这类钻石利用高温高压将褐色钻石改变成色级较高的钻石,处理方法的细节尚属保密。

GE-POL钻石鉴定小结
①雾状外观、略带灰色或褐色色调
②愈合羽状体、内部纹理、解理
③异常包裹体
④异常消光

(2)诺瓦钻石
美国诺瓦钻石公司称:褐色调的Ⅰa型钻石用高温高压处理将其改变成黄绿色钻石。

(检测较困难)。

经实验表明:T :(1400-2000 ℃),P高于8.5Gpa(7-9GPa)稳定压力下时A心等N集合体,解体产生C心。

但A心吸收未减弱,可能有浓度少C心产生,当A心解体,C心扩散进入钻石格架中,或认为:Ns(片晶)解体时由片晶释放出C心。

C心作为电子施主能级,将H3(503线)变为H2(986nm线),H2心视为高温高压处理的独特标记。

检测特征
①自然界罕见的黄绿色;LW(紫外-可见光谱中)紫外光下极强的绿色荧光(H3);
②529nm荧光谱线,986nm的吸收谱线。

③A、B、C中心同时存在,红外测试1344cm-1处有小的C心吸收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