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学疾病课件PPT模板
牙周病学
华立
苏大附一院口腔科
概念
Periodontology研究牙周组织的结构、生理和 病理变化
Periodontics研究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牙周病 Periodontal diseases 发生在牙周
支持组织的各种疾病
牙龈病 Gingival diseases 牙周炎 Periodontitis
龈乳头gingiva papilla
又称牙间乳头
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 的龈楔状隙中
颊舌侧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 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牙周病易始 发于此)
牙周韧带(Periodontal ligament)
又称牙周膜,由许多成束状的胶原纤维及束间 的结缔组织构成。牙周韧带的胶原纤维两端 分别埋入牙骨质及牙槽骨内,起到将牙齿悬 吊固定于牙槽窝内的作用。
1970s
硬组织扩增时代
1980s GTR, 种植时代(开始)
1990s 牙周成形手术时代, 种植时代(继续), GTR(细 胞来源、膜的研制、根面处理、生长因子的作用
骨替代品、诊断方法的改进等)
种植牙
现代牙周病学的发展
药物治疗 抗菌、抗炎、促愈合、天然药 小剂量局部缓释
长期保持疗效,保健品的研制
附 着 龈 attatched gingiva
位于游离龈根方并与之相连续。附着龈无粘膜下层, 由固有层直接紧附于牙槽骨表面骨膜,血管较少, 因此附着龈呈粉红色,坚韧,不能移动。附着龈表 面有桔皮样点状凹陷,称为点彩,是由数个上皮钉 突融合并向结缔组织内突起所形成。点彩可增加牙 龈对机械刺激的抗冲击作用,保护牙龈。当牙龈发 生炎症时,点彩消失。附着龈与牙槽粘膜的分界称 为膜龈联合。附着龈宽度即为龈沟底到膜龈联合的 距离,其值因人而异1—9mm。
美国牙学院的牙周病学教学简介
“牙周第一”的思想贯穿始终 进入牙学院就开始牙周临床前培训 尽早进入临床培训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牙周组织结构 牙龈 牙周膜 牙槽骨 牙骨质
牙周支持组织或牙附着装置
牙龈
牙龈由覆盖牙槽骨及牙颈部的口腔粘膜上皮及
其下方的结缔组织构成。包括游离龈、附着 龈和牙间乳头三部分。
1902年俄国的Znamensky发表了牙周袋的组织病理 学变化,并在可卡因局麻下仔细刮治牙面。
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牙周手术,并不断改进。 Hirschfeld 在1930年代开设了“牙槽脓漏门诊”。 1947年美国牙科协会(ADA)承认牙周病学为独立 学科。
我国早期的牙医教育 我国早期的牙医教育是随外国传教士传入的。
19世纪末在上海、广州有外国外开设的私人牙科诊 所。
1914年北京同仁医院的牙科专修学校。 1917年的哈尔滨牙科专门学校。 1918年华西大学牙医学院。 1934年上海复旦大学牙科学校。 1943年北京大学的齿科学系等,规模和人数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才有迅速发展。
现代牙周病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 Keyes (1964)牙周病可在动物之间传播 Loe(1965)实验性龈炎—菌斑导致牙周病 1970年代厌氧培养技术的发展 非特异菌斑学说和特异菌斑学说之争 对牙周致病菌的深入研究(分子水平) 生物膜的概念(1994) 替代疗法
牙周病学概论
牙周病学发展史 美国牙学院的牙周病学教学简介 牙周组织结构和生理
古代早期文明
古印度 < 妙文集> 古希腊
我国
黄帝内经:牙龈红 流血 肉不 着骨 牙伸长
外台秘要:牙龈上牙石和牙龈 下菌斑及治疗
Abu’l-Qasin (836-1013) 牙石沉积是牙周病的病因, 设计了洁牙的器械和方法。
John W. Rigg
(1811-1885):
被认为是第一位牙周专科医师(牙槽脓漏一
度曾被称为Riggs病)。当时多数人主张牙周
病为全身因素所致,而Riggs 则坚称是局部
原因,认为有牙石堆积的牙齿是一种异物,
被机体所“排斥”,拔牙后,牙龈及骨迅速
愈合,主张彻底的刮治。Leabharlann 牙周病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兴起
ler(1889)出版“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 主张非特异细菌病因
Vincent(1901)首次报告奋森咽峡炎为梭形杆菌和 螺旋体所致
牙周病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兴起
现代牙周病学的建 立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人十 项标准第八条:牙齿清洁,无龋洞, 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不流血
Anton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 发现口腔微 生物第一人。
自Fauchard(1728)出版《外科牙医学》以后,一些 临床医生相继著书发表了对牙周病的认识和治疗 手段。由刮除牙石发展到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牙周固定等。
Koch(1882)确定结核的病原菌,并提出确定某一 疾病的病原菌所必备的条件
游 离 龈(free gingiva)
又叫边缘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度约 1mm,正常呈粉红色。游离龈与牙面之间的 空隙称为龈沟,临床组织学深度平均1.8mm, 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龈沟底位于釉牙 骨质界处,即结合上皮附着的冠方。游离龈 表面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而龈沟内壁的沟 内上皮虽然也属复层鳞状上皮,但一般无角 化,故为牙周组织薄弱环节之一。
现代牙周病学的发展
宿主反应在牙周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病灶学说的起落 牙周炎的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之争 牙周病与全身的双向关系 基因研究 疫苗研究
现代牙周病学的发展
牙周手术的发展
1950s
软组织切除时代, 硬组织切除时代(开始)
1960s 组织扩增(augmentation), 硬组织切除时 代(继续)
正常牙龈的组织学 (一)牙龈上皮的结构与代谢特征
1、口腔龈上皮 2、沟内上皮 3、结合上皮 4、结合上皮的位置与牙的萌出 5、生物学宽度 BW 6、龈牙结合部 (二)牙龈上皮的更新与分化 (三)牙龈的结缔组织
牙周膜
牙周韧带纤维在静止状态下略呈波纹状,允许牙齿有 微小的生理动度。当牙齿受力时,张力侧牙周韧 带拉直并可略微伸长,起到将力传导至牙槽骨的 作用;且压力侧牙周韧带也可缓冲压力,避免牙 槽骨受力过大,同时对根尖孔处及牙周韧带内的 血管和神经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牙周韧带的宽 度随年龄和功能状态而异,一 般为0.15 0.38mm。在牙根中部最窄,而 牙槽嵴顶及根尖孔附近较宽。在X线片上, 显示为围绕牙根的、连续的细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