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期末复习
11
3.1.2 外延工艺种类
按材料划分:同质外延和异质外延 按工艺方法划分:气相外延(VPE),液相外延 (LVP),固相外延 气相外延工艺成熟,可很好 (SPE),分子束外延(MBE) 的控制薄膜厚度,杂质浓度 按温度划分:高温外延(1000℃ 以上);低温外延 和晶格的完整性,在硅工艺 (1000℃ 以下);变温外延--先低温下成核,再高 温下生长外延层 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按电阻率高低划分:正外延--低阻衬底上外延高阻 层;反外延--高阻衬底上外延低阻层 按外延层结构分类: 普通外延,选择外延,多层外 延 其它划分方法:按结构划分;按外延层厚度划分等
d Si
nSiO2 nSi
d SiO2
2.2 1022 d SiO2 0.44d SiO2 22 5 10
27
4.2.4 热氧化生长速率
氧化层生长速率可为界面流量除以单位体积SiO2的氧分子数 N1
F3 dxSiO2 v N1 dt Hks pg ks ks xSiO2 N1 1 DSiO2 h
20
元器件的组成部分
二氧化硅膜用途
作为掩蔽膜
0.8 nm栅氧化层
High K
离子注入掩蔽
作为电隔离膜
隔离工艺
互连 层间 绝缘 介质
21
22
SiO2掩蔽层厚度的确定
掩蔽条件:
DSi>>DSiO2
Cs 103 所需氧化层的最小厚度 若 C I
xmin 4.6 DSiO2 t
不同温度下掩蔽P、B所需氧化 层厚度与扩散时间关系图
有限表面源扩散杂质分布情况
Q x 2 4 Dt C x, t e Dt
Xj1 Xj2 Xj3
X
39
40
有限表面源扩散
杂质表面浓度
Q C Dt
' s
结深 杂质浓度梯度
C 2 x j 2 ln Dt A Dt C B x C(x,t) C(x,t) x (x,t) 2Dt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微电子工艺
重庆邮电大学
1
重点单元
第二单元 第四单元
2
第一单元
硅
结构特点 优点
3
1.1 硅晶体结构的特点
硅是微电子工业中应 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 料,占整个电子材料 的95%左右,人们 对它的研究最为深入, 工艺也最成熟,在集 成电路中基本上都是 使用硅材料。
键角:109º28′
性质及作用 硅热氧化
19
4.1.2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密度 是SiO2致密程度的标志。密度大表示致密程度 高,约2-2.2g/cm3; 熔点 石英晶体1732℃,而非晶态的SiO2无熔点,软 化点1500℃ 电阻率 与制备方法及所含杂质有关,高温干氧可达 1016Ω·cm,一般在107-1015 Ω·cm; 介电性 介电常数3.9; 介电强度 100-1000V/μm; 折射率 在1.33-1.37之间; 腐蚀性 只和HF酸反应,与强碱反应缓慢。
离子注入的基本过程
将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携 带该元素的分子经离化 变成带电的离子
在强电场中加速,获得 较高的动能 注入材料表层(靶)以 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物 理或化学性质
44
离子注入特点
各种杂质浓度分布与注入深度可精确控制 同一平面上杂质掺杂分布非常均匀 不受固溶度限制 纯度高,能量单一 低温过程,避免了高温过程引起的热扩散;易于实现 对化合物半导体的掺杂; 横向效应比气固相扩散小得多 可穿透衬底表面薄膜,防止玷污,自由度大
②表面浓度
③结深
④掺入杂质总量
36
恒定表面源扩散
恒定表面源是指在扩散过程中,硅片 表面的杂质浓度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恒定表面源扩散指硅一直处于杂质氛 围中,硅片表面达到了该扩散温度的 固溶度Cs。 解扩散方程: Cs 2 C C D 2 t x 初始条件为:C(x,0)=0,x>0 边界条件为:C(0,t)=Cs
反应控制:ks→ 0, Ci→ Co= C */(1+ks/h)
29
卤族元素掺入对氧化速率影响
在氧化气氛中加入适量的卤族元素会改善氧化 膜及其下面硅的特性。 氧化膜特性的改善包括钠离子浓度减少、介质 击穿强度增加、界面态密度减少。 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卤族元素是氯,在Si-SiO2界 面上或界面附近,氯能使杂质转变成容易挥发 的氯化物从而起到吸杂的效果,另外也能看到 氧化诱生旋涡缺陷减少。
目的是通过定域、定量扩散掺杂改变半导 体导电类型,电阻率,或形成PN结。
33
5.1 扩散机构
扩散是物质内质点运动的基本方式,当温度高于 绝对零度时,任何物系内的质点都在作热运动。
杂质在半导体中的扩散是由杂质浓度梯度或温度 梯度(物体中两相的化学势不相等)引起的一种 使杂质浓度趋于均匀的杂质定向运动。 扩散是一种传质过程,宏观上表现出物质的定向 迁移。 扩散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形式, 结果使其浓度趋于均匀。
2 x0 Ax0 B
两种极限情况
C
•氧化时间长,扩散控制阶段:
抛物线速率常数
x SiO B(t τ)
2
2
气体 C0
SiO2
ks0
Si
Ci
•氧化时间很短,反应控制阶段:
B xSiO2 (t τ) A
线性速率常数 x
扩散控制:DSiO2→ 0, Ci → 0, Co → C *
硅四面体结构
4
硅作为电子材料的优点
原料充分; 硅晶体表面易于生长稳定的氧化层,这对于保 护硅表面器件或电路的结构、性质很重要; 重量轻,密度只有2.33g/cm3; 热学特性好,线热膨胀系数小,2.5*10-6/℃ , 热导率高,1.50W/cm· ℃; 单晶圆片的缺陷少,直径大,工艺性能好; 机械性能良好。
有坩埚的:直拉法、磁控直拉法;
无坩埚的:悬浮区熔法 。
8
三、硅片制备
9
外延
概念 分类 作用
10
3.1 概述
3.1.1外延概念
在微电子工艺中,外延(epitaxy)是指在 单晶衬底上,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按 衬底晶向排列(生长)单晶膜的工艺过程。 新排列的晶体称为外延层,有外延层的硅 片称为(硅)外延片。 与先前描述的单晶生长不同在于外延生长 温度低于熔点许多 外延是在晶体上生长晶体,生长出的晶体 的晶向与衬底晶向相同,掺杂类型、电阻 率可不同。n/n+,n/p,GaAs/Si。
12
同质外延又称为均匀外延,是外延层与衬底材料 相同的外延。 异质外延也称为非均匀外延,外延层与衬底材料 不相同,甚至物理结构也与衬底完全不同。 GaAs/Si 、SOI(SOS)等材料就可通过异质外延 工艺获得。
13
3.1.3 外延工艺用途
优势: 1.高的集电结击穿 电压 2.低的集电极串联 电阻
Dt Q C x,tdx 2C 1.13C Dt 杂质数量 s π s 0 x2 C C(x,t) s e 4Dt 杂质浓度梯度 x x,t πDt erfc称为余误差函数。 恒定源扩散杂质浓度服从余误差分布,延长扩散时间: ①表面杂质浓度不变; ②结深增加; ③扩入杂质总量 增加; ④杂质浓度梯度减小。
38
有限表面源扩散
指杂质源在扩散前积累于硅 片表面薄层δ内, Q为单位 Cx,0dx Q 面积杂质总量,解扩散方程: 0
边界条件:C(x,0)=Q/δ , 0<x<δ C(∞,t)=0 初始条件:C(x,0)=0, x>0
C(x,t) Cs Cs’ Cs” CB 0δ t1 t3>t2>t1 t2 t3
5
1.2 硅晶体缺陷
在高度完美的单晶硅片中,实际也存在缺 陷。有:
零维--点缺陷、 一维--线缺陷、 二、三维--面缺陷和体缺陷
晶体缺陷对微电子工艺有多方面的影响。
6
单晶硅制备
单晶生长 硅片制备
7
2.2 单晶硅生长
采用熔体生长法制备单晶硅棒
多晶硅→熔体硅→单晶硅棒
按制备时有无使用坩埚又分为两类
23
4.2硅的热氧化
热氧化制备SiO2工艺就是在高温和氧化物质(氧气或者水 汽)存在条件下,在清洁的硅片表面上生长出所需厚度的 二氧化硅。 热氧化是在Si/SiO2界面进行,通过扩散和化学反应实现。 O2或H2O,在生成的二氧化硅内扩散,到达Si/SiO2界面后 再与Si反应, O2+Si → SiO2; H2O+Si → SiO2+H2 , 硅被消耗,所以硅片变薄,氧化层增厚。 生长1μm厚SiO2 约消耗0.44μm 厚的硅
24
热氧化方法
干氧氧化:氧化膜致密性最好,针孔密度小,薄膜表面干燥, 适合光刻,但是生长速率最慢;
湿氧氧化:氧化膜较干氧氧化膜疏松,针孔密度大,表面含 水汽,光刻性能不如干氧,容易浮胶。湿氧与干氧比,水温 越高,水汽就越多,二氧化硅生长速率也就越快;
水蒸汽氧化:在三种热氧化方法中氧化膜致密性最差,针孔 密度最大,薄膜表面潮湿,光刻难,浮胶。但是,生长速率 最快。
34
固相扩散工艺
微电子工艺中的扩散,是杂质在晶体内的扩散, 是固相扩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