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生死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生命起始于气的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
一旦气绝,生机便息。
《类经附翼·医易》:“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
”总之,“太极元气学说”深刻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从而成为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卦爻与中医理论《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上所述,当外界给予太极以能量,则出现两仪而成天地。
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天运当以日光明。
”即天体的运动也当有太阳光的照射,即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也还会受到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致使其运动幅度加大。
故而还可从阳仪、阴仪这两种运动状态中,进一步分辨出其上升或降落的程度上有较强部分与较弱部分的不同,也即在阳仪中有的能上升到极点,有的仅上升到中途;阴仪中下降的情形也如此,有的能下降到最低点,有的仅下降到中途。
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情形(两仪生四象):只能上升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较少,故名之曰“少阳”;能上升到极点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最多,故名之曰“老阳”;只能下降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较少,故名之曰“少阴”;能下降到最低点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最多,故名之曰“老阴”。
倘若外界所给予的能量再加大,运动幅度再随之相应加大,同样的道理,少阳可分为“小阳”、“中阳”;老阳可分为“太阳”、“纯阳”;少阴可分为“小阴”、“中阴”;老阴可分为“太阴”、“纯阴”。
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八种情况,也即其物质处于八种不同的阶段。
易学将阶段称着“卦”,八个阶段即称“八卦”,即小阳、中阳、太阳、纯阳、小阴、中阴、太阴、纯阴。
(四象生八卦)为了简明扼要、趋于直观地表述其物质在八个阶段中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易学象征性地将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
同时还采用了“爻”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符号,用一长横“-”代表阳,称作“阳爻”或“刚爻”;用两短横“--”代表阴,称作“阴爻”或“柔爻”。
并以这两个奇数和偶数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
正如《说卦传》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系辞上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八卦推演交互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基本就能满足其阐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需要,即可象征天下万物。
其卦爻也非杂乱组合,而是层次分明、爻爻有义。
例如:否卦( )上面三个阳爻,阳为向上升腾之气;下面三个阴爻,阴为往下降落之气,一上一下,互不相关。
说明自然则如《周易上经》所言:“天地不交, 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通痞,指痞塞不通、失常、生机被遏制的状态。
表示天地背离,不能相交;阴阳闭塞,万物不能生长的现象。
用于人体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伤寒论》:“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再如泰卦( )上面三个阴爻,下面三个阳爻。
阴气主降,但因其下面有阳,故降而不沉;阳气主升,但因其阳上有阴,故升而不浮。
一上一下,息息相关。
说明自然则如《周易上经》所言:“天地交,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泰,指通畅、安康、正常、生机勃勃的状态,表示天地相交,万物亨通的安泰现象。
用于人体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
”张介宾还说:“以疾病言之,则泰为上下之交通,否为乾坤之隔绝。
”他如《类经附翼·医易》:“既济( )为心肾相谐,未济( )为阴阳各别。
大过( )、小过( )入则阴寒渐深,而出为徵痞之象。
中孚( )、颐( )卦,中如土藏不足,而颐为膨胀之形。
剥( )复( )如隔阳脱阳, ( )( )如隔阴脱阴。
观( )是阳衰之渐,遁( )藏阴长之因”、“此虽以卦象而测病情,以坎离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属水而阳居中,离本属火而阴藏乎内”、“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
《素为·至真要大论》也告诫我们临证治病必须“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易经用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及六十四卦表达象征世间万物,中医则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运用于医学。
3易与医之阴阳论易学叙太极是穷极万物之本源,论阴阳则着眼于讨论这一本源的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万物及其万物内在的矛盾运动。
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太极出阴阳,阴阳相感而方得以发生、发展与变化,并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视作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类经附翼·医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同时《说卦传》还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不仅说明了卦象的建立法则,而且说明易学涵盖天地人三方面的真理。
阴阳论不仅是宇宙的规律,而且也是人)页569总第(92004年8月第10卷第8期2004·Vol.10.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易学认为,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质均源于“太极”,太极即气。
中医则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太极出阴阳,阴阳演八卦,八卦相推成六十四卦,用以阐明宇宙,象征天下万物。
其卦象含宇宙大道理,医理也在其中。
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谓:“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杨护生说:“中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渊源于易学。
”本文从“太极”、“八卦”、“阴阳”三方面阐述医易相通,以求易学语言中医化、现代化,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医理论本质,促进中医理论发展。
1太极与精气学说易学认为:“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无穷。
”宇宙的本原即“道”。
在天地未开辟之前,宇宙演变的初期,由于“道”的衍化,“无极”生出“太极”,整个空间弥漫着浑浑沌沌的细微无形的物质。
因其浑浑沌沌而未分,无形而不可为名,无限而不可计数,故称为“太极”,又可称为“太一”、“元气”、“精气”、“气”等。
认为这就是构成世界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都源于这种无形之气。
《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这种被称着“太极”的物质,是一种拥有能量、载有信息的物质。
在原始状态,这种物质本身所拥有的能量(阳)与其自身形体(阴)恰好匀衡,处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动静难分、阴阳难辨的氤氲浑沌、阴阳平衡的无极状态。
即《类经附翼·医易》所谓:“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
”然而,正如由于日晒空气才流动一样,这种浑沌的弥漫于太空的处于阴阳平衡的无极状态下的物质,在受到太阳光辐射能的影响时,接受了太阳辐射能的能量,致使其拥有的能量(阳)变得大于其形体(阴),故而就会出现其向上升腾的运动;又因为在其上升过程中必然有能量的消耗散失,致使其能量变小,而又会出现往下降落的运动。
处于这种上升、下降运动状态的物质,上升是由于其能量(阳)大于其形体(阴)而形成的,即所谓“阳负阴而上”;下降是由于其能量(阳)因为耗失,致使其小于形体(阴)而形成的,即所谓“阴抱阳而下”。
于是乎,就可因此而从中分辨出上升、下降两种运动的状态,状态即仪客,易学称作“仪”。
上升的称作“阳仪”,下降的称作“阴仪”。
《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成,阴阳即分出:阳气轻清,升上去为天;阴气重浊,降下来为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阻为地”。
于是乎,《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也。
”接着,《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为无常。
”这就是说,太极出两仪,两仪再发生交合感应,形成阴阳交合之“和气”。
这样一来,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在“和气”的不断作用下,使之形成无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氤氲交感,变化无穷”。
这就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具体内容,也是一切事物都包含有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在这样一个宇宙的起源、万物的形成过程中,“太极”,也即“气”是万物形成之源,万物皆是从浑沌状态的“气”逐渐分化,由简趋繁而生。
既然万物都源于气,有形之体都是气的聚合,那么人也源于气。
中医引进了这一易学理论中的精华,以精气学说阐明人体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过程。
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气”被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中医概念用以解释一系列医学问题。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景生的要谛。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
”《类经附翼·医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但是,“《易经》所讨论的是自然界事物的一般规律,以社会、天人关系为重点对象,而《内经》一书则以人体为主要对象,主要讨论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各种疾病的防治。
[1]”《杂卦传》中有:“乾刚、坤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阴静阳燥”,相反相成,合而成章。
《说卦传》中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说明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并非隔绝孤立,而是交互影响,互通声息。
中医则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并将整体观念视为中医学基本特点之首。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根,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杂卦传》中有:“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灵枢·论疾诊尺》中则有: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盛则热,热盛则寒”,势在必变。
阴阳双方均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转化之中。
损极而益故兴盛,益极而损故衰败,物极必反。
《周易上经》中有:“乾、元、亨、利、贞。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有:“阳气看,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