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管理学_第二章_学校领导体制

学校管理学_第二章_学校领导体制


二、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要求

(一)处理好校长与其他组织、人员的 关系。


校自己怎么管理的组织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学校领导体
制。
2.学校领导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除了学校领导体制外还包括对
学校的人事、劳动、经费、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组织
管理制度,而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和 基础。

学校领导体制以外的其他学校管理体制常常是学 校领导体制权力和责任分配的派生和外在表现。正是
决策权。校长有权对学校工作与事务作出决定。学校党
组织不再对行政工作行使决策权。

指挥权。校长是学校的最高指挥者,有权对下级管理层
次授权及下达任务。

人事权。校长有权对任免副校长提供意见,有权任免校 内其他行政干部,有权聘用教职工。

财务权。校长有权决定学校经费的使用,以及自筹资金 的使用。
(二)党组织保证监督

在组织领域内,“体制”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
如国家体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经 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等。 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从组织学的 角度分析,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所谓体制,是指关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
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 总称。




五、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沿革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 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随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 发展变化,经历数次改变。而主要改变表现在
领导体制的变化。
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 校长责任制(1952-1957)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7-1963)

非正式组织一般是自发成立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组织。 这类组织以个人之间的喜爱、好感为基础。
1.正式组织的特征
①具有稳定的结构,组织成员的义务和权利是组织结构所赋的,不是自 发形成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创造的。

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内部有明确的专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
实行校长负责制。”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 “„„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
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 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二)组织的分类

按照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 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设立的,为了有效地完成 任务而依法设立的组织机构,其组织行为依法而行。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学校的机构设置主要在于完善行政组织、党的组织和
群众组织三个具有不同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组织机构。主要
的问题是首先要明确各自的性质、职权和职责、地位作用, 并由此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各自科学的工作程序。

机构设置的重点是健全行政和业务系统的机构设置, 这是因为学校的行政、业务管理系统是学校管理科学化和
著特征之一,也是学校管理方向性的重要组织保证。

3.能否体现和保证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学 校管理的显著特征,是学校管理民主性的重要组织保证。

以上三条标准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学校管理工作方向性、科学
性和民主性的高度统一,是学校领导管理力量结构的理想组合。
第二节

校长负责制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此种领导体制中,党、政、群三方面的地 位、作用与职责权限都有明确的限定。
(一)校长全面负责

1、校长的职位内涵:
校长由上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是学校行

政系统的最高领导人,是学校法定代表人,在学校领导关
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负 责;对内全面领导和负责学校的各项工作,对教职工、学 生和学生家长负责。

5.学校领导体制与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以条文形式对学校成员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则而作的规定。

规章制度包括上级颁布的和学校自行制定的两种。
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学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各种工作制
度、岗位责任制度和会议制度等。

学校领导体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由国家制定的组 织制度,不应与学校规章制度简单地等同,也不宜把 学校规章制度包含在学校领导体制中。

合议制的决策可以集中多数人的意见,汇总 多方面的信息,使决策可以考虑得更周密, 照顾得更全面。

但可能导致决策周期长,意见众多协调困难,
议而不决等结果。

在我国,公办中小学和民办中小学在领导体制
方面有很大区别。

在公办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

而在民办中小学,实行的是学校理事会或者董
事会负责制或者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一节 学校领导体制概述
一、学校领导体制的含义

学校领导体制就是关于学校的机构设置、隶属
关系、权限划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总和。

学校领导体制是规定学校内部领导的组织原则,
确定学校管理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权责范围以及彼
此关系的一种组织制度。
二、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

学校领导体制按照参与决策的人数分, 可分为:

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31966)

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 校长负责制(1985-)
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回顾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的几经变革,既有成
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和教训都是 重要的历史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尽管每一种 体制由于历史条件和我们认识上的限制,都并不完善, 但是综合起来可以提醒我们:
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6条规定:“(义务教育)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 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一、校长负责制的涵义

校长负责制是现行的中小学校内部的领导 体制。其涵义为:

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学校党组织保
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职权的划分,一是要有科学的权力分配和分权授权,二是
要提高对职权的认识。提高认识是权力分配和正确行使职权的 前提和基础。否则即使权力分配已经明确,在运行过程中仍然 会产生许多人为的障碍。应该说,当前有些学校在执行新体制 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往往与领导人员的素质和认识有关。 职权的划分是学校领导体制的核心。提高学校领导人员的 素质水平和对职权的认识,是发挥体制作用的决定性因索。

由于“体制”这个概念使用很广
泛,我们需要对一些概念作出明确的
区别和界定,作为理解学校领导体制 的基础。
1.学校领导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管理教
育的组织形式。 一个国家管理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宏观层次(中央如何管理)、中观层次(地方如何管理,我 们国家又分省、地、县、乡四个层次)、微观层次(学校自 己怎么管理)。 前两个层次又可称为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中央和地方 各级政府如何管理教育的组织形式。而第三个层次是指学
三、确立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

关系到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否能正确贯彻执行; 能否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与管理效果); 学校的组织机构能否正常运转,有助于学校目标的顺利实


现;
能否发扬民主,调动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等。

四、影响学校领导体制确立的因素
政治体制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本国教育文化传统的影响 国际环境与国际交流的影响
现代化的最主要的一个系统。

机构设置要按照科学的组织原则、教育工作的规律和 不同工作的特点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指挥、咨询服 务和监督、执行系统,并明确各自的权力和岗位责任。
4.学校领导体制与职权划分

职权是履行职责的依据和保证。职权与职责应该是统一的。
职权不明、职责不分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 效率低下的重要根源。

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
1、对学校行政干部的教育、考察、管理和监督,在政治上 把关。


2、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工作。


3、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4、加强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发挥各组织在学校中的作用。
5、协调学校中组织与个人、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③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以约束和协调组织成员的行动,个人的利益服从 组织的利益。

④具有正规的沟通渠道,信息通过权力等级上传或下达 组织各部门和 机构。

⑤强调权力和权威,组织正式授予领导者或管理者一定的职权,要求下 级服从上级。
2.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①是自发形成的联盟,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思想情感基础。
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校长的职权和职
责才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落实,而不是理论上人权、 财权、物权、事权的笼统表述。
3.学校领导体制与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是学校领导体制的一项内容。机构是权力、
责任和职能划分的裁体。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负责指 挥和控制本组织的话动,在组织内起核心和枢纽作用。 如果没有一定的机构设置,那么行政权力,承包管理 责任的人员就无以存在,也就无法履行领导管理职能,因 此学校领导体制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机构设置不合理,也就导致权力、责任分配的不 合理,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领导管理力量结构,也就不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