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收获平台一、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答:二、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什么?答:三、你知道文中出现的海婴是谁吗?(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一下吧!)答:四、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各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读了课文,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五、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大家,我们也一起学习过他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答:⊙发展空间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

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

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友人、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大族家庭,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无意做官,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前人遍游祖国河山的一段经历,击掌而起:“大丈夫应当早晨还在碧海而黄昏远达苍梧,怎么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角落里呢?”20岁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踏上了“问奇于名山大川”之路,开始实地探索祖国锦绣河山的风貌与奥秘。

为了揭示雁荡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用裹脚布当绳子,三次攀登雁荡山探险,山石将布绳磨断,他险些葬身深谷。

遍察雁荡山后,他纠正了关于雁湖在雁荡山顶的误传,也查明了雁湖与龙湫之水毫无关系。

广西东南的白石山、都峤山多有岩洞,有关的书上介绍说三山之间有暗洞相通,道家大师葛洪曾经在里面来来往往。

徐霞客来这里后,深入到三座大山的各个洞穴,上下探索,左右寻觅,查清了这里的山形地貌岩洞的构造,否定了书上的谬误,并发出“谁进去过谁检验过”的感慨。

凭着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徐霞客常常深入到人迹罕至的荒险之外,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也纠正了前人许多想当然的推断。

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先行者。

在对长江源头的考察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探索山川的奥秘,因此历尽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他攀登黄山天都峰时,沿途结满了冰。

他用登山的拐杖敲凿脚下的冰凌,凿出一个洞,就把前脚踏入洞中,再向前凿出一个洞,又把后脚迈一步踏入洞中,不停地向前敲凿,不停地向前移动,终于一步步攀上了峰顶。

他在云南考察一座险山,让同伴在路边看守行李等侯,一人迎难而上。

山上无路可登,他就抓住草根往上爬,有时抓住山石爬,有的山石不牢,手脚一用力就摇摇欲坠,稍一闪失,就有生命危险。

他每攀登一步,都使人胆战心惊,最后还是登上峰项。

下山时,他干脆坐在地下往下滑,双脚在前,两手放在身后不停地拽着沿途的草根,以免下滑太快太猛。

徐霞客54岁时,在旅行途中得重病,被人送回家乡。

第二年在家乡去世,实践了自己“以身许之山水”的志向。

1.《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宝贵财富?他的友人为什么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呢?答:2.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研究的先行者”?为什么说他否定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判断?答:3.“以身许之山水”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动力和原因使他“以身许之山水”?答:4.徐霞客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答:*二、下面几位分别是本单元五篇课文的"主人公",依据课文内容,并结合你所了解的相关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⑴邓稼先:⑵鲁迅:⑶居里夫人:⑷爱因斯坦:⑸林肯:⊙轻松一刻鲁迅的文化选择、文化策略鲁迅一直关注并参与社会现实的斗争,只不过是强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他认为,文艺与政治存在着歧途。

鲁迅没有官瘾,虽然做过几年教育部佥事,也只是为了生计,而无藉此挤进“治人者”集团的欲望。

特别是从事文学创作以后,他更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定位于文学这一原则立场。

鲁迅讲过国人学界有“三魂”---官魂、匪魂、民魂。

所谓“官魂”,“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这三魂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现状的总括,每一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倾向选择某种“魂”。

鲁迅的独立人格与个性气质,自然属于国魂中的第三种,那种历经数千年磨炼而为君臣无法顺驯的民魂---“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摘自张荔《鲁迅与郭沫若---"五四"前后文化意识的契合与悖逆》《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9期)鲁迅:无法或缺的印记李敬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委):鲁迅是一个宏伟的存在。

对于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但每个阅读鲁迅的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不一样的"鲁迅"。

对于我来说,鲁迅首先是一种早期重要的阅读记忆,读他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至今,他在汉语写作上,依然让人很难超越,特别是散文、杂文方面。

对我个人来说,鲁迅是我的秘密资源,我会经常从他那里得到灵感和启发。

迟子建(以《清水洗尘》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曾以《雾月牛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我是很喜欢鲁迅的。

我认为,他是一个入世的作家。

我最早是从课本上读到鲁迅的。

上大学以后,系统地读了他的作品,他的文学成就很高。

对于中国作家来说,鲁迅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文学层面上来说,鲁迅肯定是一位大师。

很难找到一个作家,像他那样,在中短篇小说创造的人物中,获得如此广泛的认识。

叶文玲(作家、浙江省作协主席):我个人感觉,中年以上的中国作家,是在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而鲁迅先生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

他的著作、思想、为人以及斗争精神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代作家。

他的作品是文学中的经典。

在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写过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我在那时见过您》,表达了我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崇敬之情。

从初中时读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到后来读到他的经典,像《祝福》、《药》等,他在我的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思想的种子。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思想性上是至今为止无人可以匹敌的。

他很特殊,很难想像,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没有这位文学巨匠的作用,中国文坛会是怎样的情形。

中国作家没有理由不崇拜鲁迅。

(《钱江晚报》2001年9月23日) 答案:精品赏读回忆鲁迅先生⊙收获平台一、如:①白天陪客人,晚上彻夜工作;②习惯喝清茶;③经常教导青年;④把阅读当作休息等。

只要意思答对即可。

二、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

三、鲁迅的儿子。

四、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谈对鲁迅的印象。

伟大人物,化为活生生的存在,伟大的思想家不再是抽象的遥远的偶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的人,如鲁迅的忘我工作,牺牲休息,疏于保健,于积劳成疾之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待客、待亲,以及大事严谨不苟,琐事亲切和霭,谈鬼神而幽默风趣,说化装竟愤然作色。

*五、如:《故乡》、《孔乙己》、《祝福》等。

⊙发展空间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由于深入到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和构造,所以成为先行者。

他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

3.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山水。

祖国美好的山河和求得真理、探险山水的热情与追求。

4.提示:可以从他为求得真理而不畏困难的角度来谈。

*二、答案略。

回忆鲁迅先生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

(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3、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4、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