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凝碧促发展上善若水育新人——绍兴县平水镇中心小学创建浙江省“绿色学校”工作总结平水镇中心小学位于风景秀丽的若耶溪畔。
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绍兴南部山区的中心城镇。
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城乡理解教育项目实验学校、尝试教学研究全国先进单位、浙江省示范小学、绍兴市文明学校、绍兴市红旗大队、绍兴市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绍兴市“绿色学校”、绍兴县文明单位。
学校新校舍于2004年竣工落成,2005年3月投入使用,是浙江省首批实施万校标准化一类学校。
学校在2008年上半年又成功地创建为浙江省示范小学。
近几年来,我们为创建绍兴市绿色学校,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占地面积45230平方米,校园绿化近60﹪,学校投资近50万元对校园进行了环境美化、绿化。
目前的校园干净整洁,楼房林立,绿树如荫,芳草凄凄,鸟雀纷飞。
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2009年下半年我校获得了绍兴市“绿色学校”的荣誉称号。
现在整个学校温馨、和谐、健康、文明,是平水镇以及平水副城学生和家长首选的一所学校。
为了进一步的更进时代的步伐,进一步提升我们“绿色学校”的档次,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在绍兴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决定创建浙江省“绿色学校”。
现将我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一些情况汇报如下:我校从2005年建成新校投入使用开始就把创办“绿色学校”作为办学重要目标之一,并提出了“关爱生命,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绿色办学理念。
在近两年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在“上善若水”校训理念的指引下,领导有力,规划科学,措施得当,经费到位,活动落实,成果显著。
对照《浙江省创建绿色学校考核标准》进行全方位自评检查,我们认为,我校已经达到了浙江省“绿色学校”标准,特此申报,请上级部门对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评定、检查和指导。
一、明确意义,完善制度,构建绿色环保教育体制。
环保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系统工作,开展绿色环境教育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保证。
为了做好校内的环保教育,使学校绿色创建工作得以持久的开展,学校在05年新校舍投入使用起就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把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创建生态学校,增强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整个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办学宗旨。
2006年3月,学校成立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政教、总务处成员任组员。
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及各处室组、年级组的工作计划都将创建绿色学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对从校长“第一责任人”到教师、学生、职工等诸群体进行责任分工,以期促进环境教育合力和环境教育整体效应场的形成。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落实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逐步向上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学校环保工作运行机制。
第一,各部门切实担负起了学校环境教育的领导与管理责任。
加强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配备,在有关政策上(如活动经费、人员培训、交流等方面)加大对环境教育及创绿工作的倾斜度。
第二,校长切实担负起了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环境教育工作者切实担负起了学生环境教育“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全体教职员工,学校各部门都切实担负起了形成环境教育合力的责任,促进环境教育的整体效应。
二、课内渗透,课外实践,突出绿色环保教育。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每学期开学之初的校行政会,学校领导均要研究学校环境教育发展工作,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的主渠道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全校每个学生认识到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并对各相关教师进行了环境教育课程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
各教研组都重视在教学主渠道中渗透环境教育,并开设渗透环保教育的公开课进行全校交流,各年级各备课组均制定了环境教育渗透计划及共享资料;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将环保兴趣小组活动纳入研究性学习课课程中,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环保兴趣小组进行活动,并进行了全校性的环保知识测试等活动,环境教育己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主渠道。
我们还抓住重大环境教育契机,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观念和意识。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广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从而达到“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的培养目标。
所以我校始终把广大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此外,学校在“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世界水日”、“文明月”等活动日时期,组织有一定规模的宣传活动。
我校举办了“创建绿色学校、共建美好家园”篮球场签名活动,全体师生在横幅上签了名,并组织少先队志愿者上街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少先队、小记者及各班级以重大环境日为契机,刊出了多期“创绿”黑板报、宣传专栏及倡议书,介绍环境知识,提倡环境道德;此外,各班级以环境保护为主题,采用多种形式,表达同学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愿望。
在每年的重大环境日,少先队均组织学生进行了“环保杯”征文比赛、环境保护漫画作品征集、班级环境小报征集等活动;政教处举办了多次创绿专栏、爱绿护绿及各项主题活动,印发了环保知识宣传小报、环保调查以及环保意识分值测验,意在检验一下,这几年环境教育活动是否有效。
我们可喜地看到调查的结果是让人满意的,同学们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建设绿色环保校园。
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方面,学校确定了“三优先”原则:经费优先投入,活动优先安排,设备优先保证。
2005年以来,总计用于绿化环境建设的总投入达50万元(另新校基建投资近1500万元)。
现在,校园内有校门左右广场绿化区、田径场绿化区、宿舍楼前果园绿化区、教学绿化区等五个秀丽的植物绿化区域和铺有绿色草坪的田径场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校园绿化面积达1740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60%,已超过浙江省中小学绿化标准。
学校的环境建设根据“融花园、学园、乐园于一园,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的原则,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建设。
学校专门请了专家为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的设计,建立了校园绿化指示牌,增添了校园育人文化石,营造了校园绿色地面文化,以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学校的校园建设目前属南部山区一流。
整个校园建筑南北向呈封闭、半封闭、开放空间递次展开,教学楼、办公楼布局紧凑,引人入胜。
加宽的走廊、局部打开的空间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和谐的环境。
各种各样的教学空间、展示空间、休闲空间、体育锻炼空间、阅读和实验空间中,在看似不经意中体现各种环境教育的设计,同时利用楼梯间、长廊、墙角、食堂、宣传栏等开放空间,学校在校园文化设计理念中创设各种环境教育内容,从知识性内容、提醒语、环保宣传到学生成果和活动展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境教育的熏陶,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让每个学生成为环保工作的小卫士。
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凡可绿化地均能得到合理的绿化,并在教学楼长廊进行了文体绿化。
总务处还设立了专门负责日常的树木、草地、花丛的养护的工作人员,校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绿意浓浓。
并对不同的花草树木都设立相关的说明文字或者造型独特、外观美丽、言辞恳切、语句优美、知识性强的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牌。
每天两次,负责校园卫生的值周班学生都会捡拾干净草地上的杂物、拔除其间的杂草。
对每一个的绿化带都设立了班级养护、卫生包干区,学生植树、种花、护草的参加率高达100%。
学校建立了学生劳动基地,还准备建设绿化园林,并聘请校外绿化专业的绿化管理人员负责花圃的绿化工作。
因此,校园内将会保持四季常绿,花开不绝。
到时语文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绿化园林观察,写出有关环保内容的作文;美术教师带学生去绿化园林画画,进行美育、科学教师带学生到绿化园林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认识各种植物,并在此类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珍惜足下花草,热爱一切生命”的信念,并将建成的绿化园林成为学校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基地。
目前我校的校园环境状况保持良好,水渠畅通、道路整洁、用水卫生、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景点美观、绿树成荫。
各个教室、楼层的厕所都有专人清洁,空气流通,干净而无臭味。
校内设有定点垃圾分类存放点,所有的生活垃圾,每天都进行分类处理,按时统一清运,同时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回收校园内产生的废旧电池。
科学实验室均装有良好的排风系统,保证及时地排除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
学校下水道采用雨污分流确保污水的治理及雨水的充分利用,学校田径场已采用塑胶跑道,确保运动场地无扬尘。
同时在各班中设立环保角、节电员等措施,使全校的节水、环保、节电工作卓有成效。
校园内无卫生死角,无放养家禽,无乱堆放杂物的现象。
食堂的餐厅、厨房,进行“五常法”管理,符合卫生标准,厨房排油烟采用油烟净化装置确保了食堂无有害气体的排放;在餐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筷子(或学生自带),禁用快餐盒;师生宿舍经常保持整洁如新。
四、全员发动,突出重点,加强绿色环境教育管理。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坚持“重在渗透”的原则,讲求方法,注重全方位参与,注重潜移默化。
因为环境教育的情感色彩很强,要尽可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切忌空洞的说教。
学校要求渗透必须达到三个要求的统一:一是全员渗透,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校长到任课教师,职工,都要心存环境教育;二是全程渗透,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全过程,环环紧扣,相互衔接,密切配合而分工明确;三是全面渗透,学校首先本身给学生营造成一所“绿色学校”,这样给学生接受环境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只有“硬件”和“软件”的配合,才能事半而功倍。
为了使学校环保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学校在此方面加强管理,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环保教育工作,制订了近期规划和每学年落实计划,定期召开环境教育会议,研究检查环保工作落实情况。
以校长为主的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的环境教育内容与实践活动,要求保护环境必须人人参加。
通过学习,明确环境教育是打基础,最基本的就是要打好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这个基础,养成他们自发自愿参与环境改造的习惯。
为此,我们重点注意抓:一是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环境教育道德培养和行为规范教育;四是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
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制订了“几个结合”的做法,订出了不同年级阶段的环境教育序列。
该序列从四个方面: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环境包涵行为的养成,环境保护的实践,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来规定了教育与实践的内容。
整个序列体现了环境具有的普及性,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使环境保护教育不超越学生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各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