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电大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期末考试

2018年电大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期末考试

古代诗歌散文1、简述《诗经》的主要容,《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思想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诗由于其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

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2、《离骚》容艺术上的成就《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从结构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实现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

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此外,《离骚》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出现的最伟大的作品。

我国古代文人将它尊之为“经”,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3、为什么《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略于先,详于汉,所述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容丰富。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

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

(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围之,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

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

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命意深。

他有唯物主义思想,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敢破旧见说,*蕴涵深,在为文的态度上是严肃的,有所不敢,有所惧,必深思熟虑,详尽体察,确有所得而后作。

*牢骚深,理想远大而经历摧折,为人正直而备遭不幸,不屈其志,满腔悲愤,一寓于文。

5]渊明诗歌的风格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容平淡自然,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

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

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

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

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

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更使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

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

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6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

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

白的“以气为主”,还表现为其壮浪纵恣的抒情形式。

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这一切都说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

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

白的诗歌从形象塑造、体裁选择到手法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风格即人”,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慷慨自负,不拘常调”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笔下的客观外物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自然山水,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凭借想象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荒,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运用想象的彩笔,描绘神话,点化事物,渲染意境。

*他将神奇绚丽的想象与抒情修辞手法参互使用,使客观的主观化,现实的虚幻化,在的外在化,抽象的具体化,将常态的,习见的,变形或拉开审美距离之后强化、异化、陌生化,从而使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艺术个性,给人强烈、新奇、生动的审美感受。

*以感情的抒发为线索是个的结构跳跃,纵横开阖。

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

丰富了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发展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境界。

7杜甫为什么是集大成的伟大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

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

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8杜甫最主要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诗人的性格遭际,审美理想有关。

(善于用典型化的方法,从众多的失误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又从众多现象中提炼本质,发掘意蕴,加以集中概括。

*还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围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

)还与其寓意的深远、表达的一波三折有关。

善于把丰富的感情、层叠的蕴涵集中浓缩,托物比兴,即景言志加以表达。

还与他的创作态度和语言功底有关。

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

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杜甫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自觉地用诗歌反映社会、讴歌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

9夔词的艺术成就:具有清空之风,具体的表现手法*善于提空描写,不论写人、状物、咏物都能不染尘埃、不着色相,不屑对客观对象作过多的质实的描写,而是小欧米茄空际中摄取其神理,点染其情韵,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合进去。

*善于将各种题材、各种感情聚拢于统一的风格之中,善于用空笔。

*善于用诗人笔法使词富于独创自铸的个性及其=骚雅清刚的特色。

*善于情景交融,尤其善于在结尾处将情化景,使意境更加深幽清空。

8为什么说愈的散文是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轼对愈的赞誉,从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晋、宋、齐、梁、、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

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

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

在这场运动中,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轼也在《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