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二、教学课题:
课文生动记叙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军军官斗智斗勇,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

1、理解课文,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如此,学生才能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

指名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

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

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

3、交流感受。

4、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回到那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二、出示词语:
1、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自读课文第一节,三个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读一读,说一说)
2、绝妙从容镇定
(1)真正理解一个词只有把它回归到课文中才能有生命的气息。

例如,绝妙的绝意思是极,最。

整个词语是极为巧妙。

巧妙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说主意是巧妙的呢?(体现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2)教师小结:
抓住一个词,先理解它本身的意思,再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再把它放在课文中解决问题,那么我们不但读懂了这个词,还能了解课文的很多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读懂其它几个词语,先想一想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再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

比如:从容杰克在什么情况下从容做什么?结果怎样?镇定杰奎琳在什么情况下从容做什么?结果怎样?
(3)读读课文,读读问题,想想问题
三、根据两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四、在整个故事中,半截蜡烛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令人心提到嗓子眼上,半截蜡烛不纯粹是半截蜡烛,静下心来想一想,代表的是什么呢?(它是绝密情报的代名词,是一家三口的性命,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的安危……)
五、精读指导:
半截蜡烛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半截蜡烛掀起一场又一场的危机,你能从哪儿感受到危机呢?
交流:
A、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
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顺手一动作,让人捏了一把冷汗,从沦陷区出其不意打击强盗,他们变本加厉,采用地毯式搜索,口号是“宁可错杀一万,不可落过万一”。

此时蜡烛万一熄灭,秘密就会暴露,并且还牵扯到很多人的生命,你感受到这份危机了吗?
B、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多么短暂的时间,对于伯诺德夫人来说是那样漫长,整个屋子里静悄悄的,或许听到怦怦的心跳,危机再一次降临,体会危机的到来。

C、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烛光摇曳是一个定时炸弹,几乎让人窒息,谁来朗读让人置身在这种情境中。

危机一次又一次的降临,面对危机伯诺德是这样做的?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
过去了。

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急忙”是一个快速的动作,或许千万不能让德国强盗看见孩子们苍白的脸,或许千万不能让发现半截蜡烛的秘密,我得赶快把蜡烛熄灭,哪怕一秒,接着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多么机智、勇敢得母亲呀。

体会人物得感情。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称他们为先生们,想得有礼貌,目的是为了保住半截蜡烛的秘密。

说着轻轻吹熄半截蜡烛,轻轻一词表面显得轻松,背后让人捏了一把汗但是偏偏轻松的完成,急而不缓,镇定自若,第一回合的较量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波涛汹涌。

过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又惊心动魄的斗争,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这些细节,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我们就像真的进入了故事情境中,体会到人物面对危机所体现出来的品质。

故事中还有两位了不起的小英雄,请你像刚才一样,读读描写这两位小英雄面对危机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品质,等会请同学们交流。

的确,伯诺德一家是了不起的战士,她用油灯吹熄了半截蜡烛,杰克借搬柴要端走蜡烛,而杰奎琳成功借上楼睡觉,从容端走蜡烛。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安排让人感觉形势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扣人心弦,步步紧逼,层层递进,及至到最危险最紧张的高潮时,以年龄最小的杰奎琳化解
危机为结尾,体现的时沧海横渡,方显英雄本色。

全文虽然在此时戛然而止,却不禁让人还沉醉在刚才的故事情节之中。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半截蜡烛折射她们一家人智慧与勇敢,这又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她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向往自由、向往幸福和正义的力量。

其实为了民族的解放,活着我们心中的还有——《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他们也一样留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一样活着我们的心中。

所以让我们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这是智慧、勇敢、真诚的母子三人誓死保护的秘密。

让我们牢牢记住它——半截蜡烛,这是法国救亡运动一线生机。

让我们用全部身心牢牢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它是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最强音!
七、布置作业:
课后读读一些英雄故事,开个故事会?感受正义的力量,爱国的热情。

六、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

我觉得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随之流露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