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和宋徽宗这个月,到郑州开了几次会,业余时间把蔡东藩的《宋史演义》,又读了一遍。
感触颇多,似乎冥冥之中有神灵的主宰,人有千算,天教一算,天道往复,循环报应的。
有宋王朝,“得国由小儿,失国由小儿”,自己前年写了一篇《宋室传承中的因果轮回》,太宗光义不遵守“金贵之盟”,谁料想到了南宋,宝座又回到了匡胤一脉呢!这里边的事例真是太多了,宋徽宗赵佶和南唐后主李煜之间,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呢!先说南唐后主李煜。
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阐述了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
然而,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在南唐王朝皇帝的继承人中,李煜排第三,李煜的哥哥李弘翼担心父亲遵照“兄终弟及”誓言将皇位传给叔父李景遂,便秘密的将自己的叔父给杀了,谁料想李弘翼没几月也跟着去了。
李煜就顺应大局接下了这个后唐的烂摊子。
李煜继位的时候,南唐去掉皇帝称号,仅称国主,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天生仁儒,体恤臣民,从不妄加杀戮,草菅人命,他通阅儒家经典,崇尚古道,施政仁国。
李煜的南唐,以小事大,以子事父,忍辱含垢,恭恭敬敬,但宋太祖赵匡胤“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
他42岁生日时,被太宗毒死,追封吴王,和小周后合葬洛阳邙山。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现存词46首,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太祖、太宗弟兄二人对南唐后主李煜极尽羞辱、侮辱之能事,封违命侯,太宗即位后,规定小周后定期进宫参拜,多次强留李煜的小周后于宫中。
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元人冯海粟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说的就是这段历史丑剧。
天道往复,报应不爽。
后来靖康年间,金国大举入侵,攻破汴京,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14000多人。
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实际上,从经济、科技、文化上来说,北宋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可由于天险尽失、重文轻武、文恬武嬉、承平日久、政治军事体制,使得宋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再加上,天要灭北宋,又出了一个风流倜傥、荒淫奢靡的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神宗死、哲宗立,向太后重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尽废新法。
哲宗亲政,继承乃父遗志,重新启用改革派,可惜哲宗英年驾崩,没留下子嗣。
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并非嫡出,又非长子,由于向太后的鼎力支持,使其他在19岁时,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因此也有人说,北宋亡于这位妇人之手。
宋徽宗,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放荡的习性。
据说在他降临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
“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
赵佶即位后不久,遵守乃父、乃兄的路线,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贯等,定司马光、文彦博等为”元祜奸党”,定章悼等人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
赵佶生活穷奢极侈,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采办花石纲,大兴土木,修建艮岳、华阳宫等宫殿园林。
折腾来、折腾去,大宋江山日夕飘摇,而北方女真灭掉契丹后,正虎视眈眈。
金兵直逼汴京,宋徽宗把皇位传给太子,就是宋钦宗。
宋钦宗也是苟且偷安、不思自强之辈,结果断送了大宋江山,自己也做了俘虏。
被俘的还有徽宗和他的哥哥、弟弟及他的32个儿子、22个女儿,除九子赵构在外勤王、幼女仅一岁外,都做了俘虏。
可以说,光义一支被掳殆尽。
到南宋,不得不在匡胤一支寻找皇位继承人,这也是一种报应的。
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
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这些皇妃、公主、宫女几千人都做了金人的战利品,有些作了金兵将领的妻妾,大部分包括赵构母韦后、赵构妻子邢秉懿等居住在浣衣院。
名“浣衣院”,并不主浣衣之事,实乃军妓营。
《呻吟语》载:“妃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自种自吃。
徽宗死时54岁。
据记载,徽宗被掳后,又生6子8女,全部子女共80人,可谓历代皇帝之最。
后在秦桧的主持下,宋金达成《绍兴和议》,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到达临安,暂葬于会稽,立庙号为徽宗。
钦宗最后也惨死在北方。
从现有资料上看,宋徽宗赵佶并不是个纨绔予弟,这从他的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与诸多艺术成果上可以看出;他也并不昏庸,从他当政之初的情形判断,的确称得上出手不凡。
然而,在我们面前的徽宗皇帝身上,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变化的理由。
找来找去,我们相当无奈地发现:只能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于这位皇帝身上天生的轻佻、艺术家气质和后来蔡京等人的影响。
宋徽宗或许是中国帝王中艺术天分最高的皇帝。
宋徽宗创造的“瘦金书”,颇得书法家重视,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画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
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记》,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词,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和李煜的词,何其相似!这么一位神采俊逸、多才多艺的皇帝,最后却做了阶下囚、他乡之鬼,令人唏嘘再三,也成了多年以来中原王朝的心中之疼。
正如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之耻,可以说是中原汉族的奇耻大辱,这是几千年历史中唯一一次中原王朝皇帝被掳事件。
赵佶和李煜的结局,何其相似!是因果报应耶?拟或历史的必然也!宋室传承中的因果轮回俗话说,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
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
不因种下,怎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
所以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者因,今生作者是。
赵匡胤作为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篡了后周柴荣8岁的儿子柴宗训的皇位,作了皇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
但可惜,赵匡胤死后,皇位传给了其弟赵光义,就是宋太宗,以后北宋先后历经了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南宋的高宗赵构,都是赵光义的后代。
赵匡胤一世英豪,千算万算,因为金匮之盟,皇位传给光义后,几个儿子都不得善终。
这是一世报应。
哪料想,赵光义做皇帝后,逼死弟侄,梦想自己一系传之万代,人算不如天算,靖康年间,金兵南渡,掳走的皇子皇孙,全都是自己的后代,除了9子赵构外,再无一人漏网。
致使,南宋高宗赵构,不得不从太祖赵匡胤一系,过继赵匡胤的7世孙赵昚为儿子,继承皇位,是为孝宗。
这是6世以后,对其不遵守金匮之盟的报应。
真可谓,一报还一报!一、关于金匮之盟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
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
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
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
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
’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
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
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此种记载,其实纯为宋太宗当皇帝后与赵普捏造的“故事”。
赵普此人,后人总记得“宋太祖雪夜访赵普”,似乎是唐朝魏征一类人物。
实际上,赵普是一才干高人品低的小人。
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权,与赵光义多有龌龊,并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结果,此事为他的政敌卢多逊所告,为了“澄清”不利影响,赵普与宋太祖君臣演“双簧”,赵普公开上书“自陈”,太祖示之以众,并把书启“藏于金匮”,以示太祖、赵普对晋王赵光义没有疑忌。
宋太祖崩后,赵普岌岌可危,被宋太宗剥夺实权。
为了迎合新皇,赵普入见宋太宗,二人编出了杜太后临终嘱托太祖以帝位传弟的“金匮之盟”,而且,关键的内容还有一句,即杜太后所讲:“汝与光义皆吾所生”,不讲齐王赵廷美也是杜太后所生,也就是说,“兄终弟及”,传到赵光义也就打住了,赵廷美没有资格(赵光义后来还“私下”对近臣讲赵廷美其实是他的乳母之子,非杜太后亲生)。
其实,宋太祖死时,其子赵德昭已是成年人,绝非是8岁“幼子”,其年龄当一个继位之君绰绰有余。
史书上为了突出宋太宗的“仁德”,还讲他起初有意传位给赵廷美,是赵普提醒:“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一句话,赵普的丑陋面目也暴露无遗。
既然深悉“父子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赵普这个太祖“大忠臣”为何不在太祖活着时拼死力谏,“忠言”迟了这么多年,真是个阴险小人!宋太宗如此迫害亲弟的行径,其长子赵元佐也觉过份,佯狂作癫,火烧宫殿,装疯卖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储君”之位。
日后,宋太宗把儿子赵元侃(改名赵恒)立为皇太子,见京师百姓兴高采烈,他还愤愤言道:“四海之心遽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如此狭窄心怀,可见宋太宗赵光义绝非善类!二、烛光斧影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
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
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
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
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
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
”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